詩人說:青澀的十八歲,有太多浮浮沈沈的夢。
想像自己已經長大成熟、一個人離家在異地大學念書、生活;
想像在大學校園裡,悠閒地騎著腳踏車,空氣中浮動著文藝氣息;
想像來自各地的學生齊聚一堂,打拚四年換取光明前途。
椰林道、校舍、十三溝面磚,學苑風貌;
原文書、社團、談戀愛、打工賺錢,大學生活。
如果你是個打拚三年、將於今年秋天進入大學就讀的準新鮮人,你上大學原因是什麼?選填志願會考慮哪些因素?你所想像的大學生活是什麼樣子?
今年三月,《遠見》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台灣地區抽出十所高中,針對一千多位高三考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可以念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是考生們想上大學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依序是繼續升學、以後容易找工作、廣泛交友,以及父母師長的期許(表七)。
高中之前念的科目,不管喜不喜歡,全都得念;只有必修課,沒有選修課。上大學就「可以念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的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出考生對於「依志趣選擇課程」的強烈要求。對自主意識高漲的新世代考生而言,上大學主要是為了自我實現和生涯規劃,父母師長的壓力是其次。
與去年相對照,在選填志願時,學校資源是否豐富、畢業後是否容易找工作,以及學校周圍環境是否便利,仍是學子們考量的重點。今年,大學的人氣指標——「學校聲望」,也成為考生們選填志願的重要參考(表五)。
如果以就學地區進一步分析,不同區域考生考量的因素各有變化。中部和東部的學生開始關切學校是否有多樣的社團活動,北部和南部學生則有將學校聲望列為考量重點的傾向(表六)。
在連續兩年的調查中,「校園環境優美」分別居選校因素的四、五名,顯示不少高中生將大學與美麗的校園劃上等號。
有不少人想像:大學生活就是在美麗的校園裡,悠閒地騎腳踏車,但是進大學後卻發現,雖然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但是依山勢而建的校舍,卻使得騎腳踏車與大學生活無緣。
現實大學Vs.理想大學
在現實的大學生活裡,聚集了各路人馬,有令人眼花撩亂的社團活動;你可以追求喜歡的知識、和各領域的教授、同學討論問題。下課後,可以打工賺錢,有參加不完的勁爆舞會、聯誼活動,也可以理所當然地談戀愛。
今年的調查指出,高三學生想像中的大學生活圖像,是可以遇到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有更多樣的社團活動、可以追求更高深的知識、和一群優秀的教授、同學討論功課,也可以打工賺錢(表八)。
總的來說,考生最嚮往的國立大學是台大、政大、成大和清大,私立大學則以東海和輔大最受考生青睞(表一)。
如果以就學地區分析,除了台大和政大普遍獲得準新鮮人們歡迎外,北部學生尚偏好交大和清大,中部學生希望進入東海和逢甲,南部以成大居冠,東華、慈濟和輔大是東部學生的最愛(表二)。
也就是說,各地區學生的喜好,和大學所在地有密切的地緣關係。
如果從性別來分析,女生最想念的學校分別是政大、成大和台大,男生則是台大、清大和成大(表三)。
若將考生按考試類組區分,政大、台大、輔大和台灣師範大學較得社會組考生的認同;台大、成大、清大和交大則分別攫取了自然組考生的目光(表四)。
從統計數字來看,考生們獲得大學相關資訊的主要來源分別是:同學朋友、報章雜誌、父母師長和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表十)。
選填志願時,考生究竟重視選系還是選校?連續兩年的調查結果都顯示,大部分的同學兩者都重視,其次以選系居多;今年有一八%的同學覺得要視聯考分數而定,而選校的比率最少,僅占三.二%(表九)。
北一女中輔導室主任楊世瑞特別建議考生,如果決定先選校,等入學後再轉系或修輔系、雙學位,一定要事前打聽清楚各校、系的相關規定。她根據多年輔導的經驗表示,許多學生在入學之後,才發現轉系困難,輔系或雙學位也不易申請,因而坐困愁城。打算選校的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學四年若能妥善分配時間、有計畫地修課、認真摸索自己的性向,以及思考未來,四年之後,必能引領風騷、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