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系和商學科系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問題是大學經濟系到高中宣傳時,高中生最常問的問題。
經濟學之於商學就像物理學之於工科一樣,經濟學和物理學都是基礎的理論訓練,商學和工科則是應用科學。未來,學生不論是往管理、貿易、金融哪一個實務領域發展,經濟學都是重要的基礎訓練。
經濟學是一門瞭解人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運用資源的學問。簡言之,經濟學是讓人瞭解自由市場運作的通才訓練,「供給」與「需求」兩條線是入門的第一課。
有「社會科學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經濟學應用層面廣泛,舉凡政治行為、法律分析、社會行為、解釋歷史、立法都和它有關。近三十年來,經濟學尤其被推廣到傳統上是「非經濟問題」的研究,用來分析婚姻、生育、教育、歧視、犯罪等問題。
工作潛力比商學系更強
如何把這顆寶石鑲在皇冠上呢?邏輯能力是經濟學的訓練重點,從「經濟學原理」的考試方式上可以看得出來。「我們出是非題,答案有是、非、不一定,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挑任何一個,回答為什麼,只要言之有理,就算正確,」淡江大學經濟系系主任萬哲鈺舉例。
學經濟的人除了邏輯清楚,數學也是不能丟的工具。清大經濟系系主任黃朝熙表示,經濟人應用數學,不需要鑽到數學裡面,可是,若是社會組同學以為可以擺脫數學,那肯定要失望。
隨著商學和法學的科系分化愈來愈細,經濟系在學生志願排行榜上的光環有些褪色。不過,經濟系的老師都肯定地表示經濟系的訓練是打基礎,「經濟系的工作潛力甚至比商學系更強。」經濟的底子打穩,應用科目都是可以透過工作熟悉的。
經濟系的課程在理論與實務應用間擺盪。基礎訓練課程差別不大,選修課程方面,研究取向較重的國立大學課程較偏理論,私立大學考慮到學生就業,多開實務應用課程。
大體而言,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經濟史是每個經濟系的必修,愈到高年級,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選擇期貨選擇權、財務管理、會計學、投資學等應用性質課程。
相對於新興科系,經濟系是個擔任基礎訓練的「老系」,不少經濟系都是創校元老。除了有特殊條件和定位的經濟系外,一般經濟系的訓練目標差異性不大,教師的教學熱忱和課程多元化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
一位國科會經濟學門的委員表示,從研究、教學的角度來看,台大素質最整齊,開課多樣化。但是,撇開國立大學的優勢,私立學校經濟系的學生進入實務界工作的人數多、比例高,這些學校的教學目標以訓練學生適應就業市場為導向。
台大是經濟系中的老字號,公認師資最整齊,除了系上的專任老師外,更有許多研究單位的兼任師資。該系認為老師的教學熱忱是最重要的資產,已經實施「長聘制度」,審查教師資格,並由資深老師開大一的基礎課。
政大經濟系歸在社會科學院,與其他八系四所的科系課程互相支援,中山人文與社會科學所支援大陸經貿課程,與政治系合開政治經濟學,經濟系與其他系所課程資源整合是一大優勢。
清大經濟系有兩組,一組是社會組學生考的「一般經濟學組」,另一班是兩年前成立的「計量經濟組」,收第二類組的考生。一般經濟學組走經濟學的通才訓練,計量經濟學組偏重統計、數學和財務,將訓練重點放在財務工程方面,未來會獨立成系。
不少經濟系有「搬家」的經驗,東吳經濟系從原本的法學院改到商學院,沿襲東吳商學務實穩定的訓練傳統,畢業生受私人企業歡迎。輔仁經濟系則是在民國六十一年由商學院改到法學院,以前曾經分成理論組和實務組,現在已經打破,學生可以自由選課,決定自己的修課方向。
東海、淡江、逢甲、文化的經濟系都是私立學校的老招牌,在新國立大學成立和新私立大學的追趕下,當務之急是如何擦亮老招牌。
確定方向,有計畫地修課
經濟系的課程反映業界對人才的需求,尤其在政府喊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口號後,近年成立的新系在應用發展的定位更加清楚,經濟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更是發展特色。
中央和中正兩所國立大學的經濟系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中央經濟系強調經濟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關係,並要求學生選擇法律經濟類的核心課程,中正大學的研究重點以一般經濟理論、國際經濟理論、公共經濟學和經濟發展為主。
私立大學中的新興經濟系應用性更明確,世新大學是傳播科系起家,世新經濟系以經濟結合大眾傳播,訓練傳播業的經濟人才。銘傳大學早期以商學起家,經濟系的訓練強調計量軟體和專業選修。
考生在填經濟系時,會發現不少類似經濟系的科系,包括產業經濟學系、合作經濟學系和農業經濟系。這些科系算是更細分的經濟學訓練,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總體經濟、個體經濟不會少,課程更聚焦。農業經濟系屬於第四類組,內容著重農村經濟組織的特殊性;產業經濟學系課程裡多了對產業經濟分析的課程;合作經濟學系則是教授合作社組織的經濟行為。
在經濟力主導社會發展的趨勢下,經濟系的訓練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理論、也可以實務,能夠分析、也可以應用。「經濟系的同學要在高年級確定自己的方向,有計畫地規劃修課方向,」東吳大學經濟系系主任林沁雄建議,不然,迷迷糊糊念完經濟系,就是入寶山而空手歸了。
就業出路
隨著台灣走向金融、產業自由化的國際舞台,經濟人的揮灑空間非常寬廣。
經濟系是打底子的基礎訓練。歐美的商學和管理學院通常不招收大學部學生,而是直接訓練各學門畢業生的碩士課程,經濟系的訓練就是商學和管理學科的基礎。經濟系跨到其他研究領域的選擇性很高,可走理論訓練的經濟、國際經濟、統計研究所,也可以往管理、金融、財務管理應用性質的方向發展。
經濟系屬於通才訓練,進可攻研究所,退可守就業市場。經濟系是金融、管理、財務、貿易的基礎,大部分經濟系畢業生就業時以銀行從業員為最大宗,其次是金融相關的證券、投資,在私人機關從事會計、出納或貿易工作的人也不少。
若對公職有興趣,中央銀行、經建會、財政部、經濟部都是熱門的單位。財經媒體也很歡迎經濟人,大學時代找資料、分析問題和寫報告的訓練,對從事媒體工作很受用。
課堂的訓練對於經濟系取得專業證照也是有利的。透過自修或進修方式,經濟系的學生可以考證券投資、期貨、會計師、不動產估價、保險從業員等證照。
進修領域:經濟、統計、企業管理、國貿、金融、財務管理
金融相關行業:銀行、證券、期貨、投資顧問
公家機構:中央銀行、經建會、經濟部、財政部、縣市政府財政局
媒體工作:財經相關路線記者、國際經濟編譯
商業:貿易、會計、出納、工商企管顧問
專業證照:證券投資分析師、會計師、期貨經紀商業務員、證券商高級業務員、不動產估價人員、保險從業人員、精算師
經濟學的訓練讓我
在工作上更有爆發力
楊振綱,五十八年次,東吳大學經濟系畢業,現任大眾銀行新生分行行員。經濟系的訓練讓他瞭解銀行業務的原理簡單、變化無窮,當下的目標就是不斷學習,為日後的事業打基礎。
◆ ◆ ◆
我算是升學主義的受害者。高中聯招沒考好,念一所木柵的私立高中,個性有點叛逆,當了三年「壞學生」,自信心被消磨殆盡,連考兩年大學都沒考上,就去當兵。退伍回來,想考法律系,填完北部的法律系後,不知怎麼地隨便填了一個東吳經濟系,就考上了。
畢業前,對自己要做什麼不是很清楚,考了幾家新銀行,後來決定去大眾銀行。進銀行工作,先從存款做起,然後逐步地做外匯、放款,現在算是在社會大學蹲馬步。
雖然我不是銀行系、財務金融系畢業,可是我發現經濟系的訓練讓我在銀行工作有更大的爆發力。
我在學校是那種上課有聽、成績普通、活動力強的學生,工作後我的表現不錯。銀行規定每個禮拜有兩天早上要上課,通常是大家輪流報告,討論一些金融時事,這件事難不倒我,以前學的經濟理論和找資料的方法讓我綽綽有餘。
人家說銀行是鐵飯碗,現在銀行競爭激烈,加上台灣金融國際化的腳步快,銀行從業者面對更快速變遷的全球金融環境,銀行除了存、放款,還會經手外匯、投資、基金。我來銀行半年後,開始做外匯,現在又接放款業務,客人都會問你要如何操作,經濟學的訓練讓我知道怎麼分析景氣走勢,面對放款業務的客戶也可以侃侃談起兩稅合一、匯率走勢。
回想起來,大三接系學會會長的經驗是我的轉捩點,現在出去面對上市公司財務經理談放款業務也不怕。大三被選為系學會會長,當會長最頭大的事就是同學不交會費,還批評你沒做事。我為了要讓同學覺得學會有替他們服務,與兩、三個幹部一起商量要辦大活動,找大人物來演講,我們決定邀請當時總統府資政林洋港。我拿了兩塊錢打公共電話,問到總統府電話,找到林洋港的秘書,一個禮拜後敲到時間,這場演講辦得很成功。
如果,我靠著兩塊錢打公共電話辦成一場演講,那還有什麼事不能做呢?這個經驗讓我勇於嘗試,負責放款業務後,我就靠著主動出擊開發放款客戶。
不過,學校四年教的有限,學到的是基本觀念,工作後體會到,要不斷進修才能提升自己。
(李宛澍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