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終於動了起來。
《遠見》第三年針對台灣五十二所大學投出的學術聲望問卷,回收率從去年的五一%到今年突破七成;向一百四十四個科系發出問卷的回收率也達到五成五,有的科系甚至超過八成。
由小觀大,台灣的大學迎接世紀末教育變局,作風一改從前的守舊心態。台灣大學去年組成行政單位評鑑小組,就行政效率與品質做前所未有的檢討,更準備全面實施由醫學院發展出來的系所評鑑,由校長、副校長及國內外教授組成的評鑑委員會做校內評鑑。清華大學正進行學位學程整體規劃,等法令修正,就依學程授與學位。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則親自帶著教授到交通部與高鐵公司要計畫,「連中研院都不高興,」張俊彥道出交大近年來在研究合作上的積極態度。
大學前有猛虎,後有追兵。二○○○年台灣將有一百所大學院校,競爭加劇。今年大學錄取率預估達六二%,「學校搶學生的時代就要來了,」中正大學校長鄭國順表示。成功大學今年更組團到馬來西亞招生,共有超過十所大學參加,國際學生也成搶奪的預定目標。
教育部經費減少,公立大學今年的經費比去年約少了二○%。「現在已經面臨財務瓶頸,」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不諱言,自己已開始積極募款。
排名大搬風
大學到了不變不行的階段。當他校銳意求精,不變就會落後。
本次《遠見》秉持評價而非評鑑的聲望調查,名列前三十名的學校中,有九所學校的名次比去年下降,一所學校今年擠進前三十名。
兩年來,學校聲望排名清楚呈現分級的傾向。前四名不變,清大、台大、交大、成大以持續的自我更新,維持在學術聲望第一群級中。
第五至十名產生大搬風:中山大學、中央大學分別上升二、四個位置,名列第五與第六名,反映學術界人士慢慢認可這兩所學校的學術實力;政大從前兩年的第四、第五,下降到今年的第七名;師大、中正大學維持在第八、第九名;陽明大學則往下滑落三個位置到第九名。
第二群級學校的變動,似乎顯示資源運用與管理的重要性。中山大學注重管理,使行政體系更有效率,並制度化鼓勵研究的風氣,積極推動推廣教育,使學校資源更加擴充。中央大學在客觀指標的資源調查中排名第一,其兼任老師占所有教師的比率最低,老師具博士學位比排名第三,每位學生可使用電腦數排名第五,軟硬體資源搭配得宜︵表七︶。
第十一名至二十名,呈現舊有私立大學反攻的趨勢。除了新興的元智大學以辦學的特色與績效,上升三個位置,緊追在第二群之後外,東海、中原、淡江、輔仁及東吳五個舊私立大學排名上升至第十五至十九名,構成第四群級的主力。元智、長庚、中興與高醫則構成第三群級。
學術聲望調查與聯招排名大異其趣。清大在台大之前,成大超越政大,中山超越政大、中央與師大,元智則超越中興、東華、暨南等公立學校,東海、中原等私立大學更在高師大之前。
這相當程度反映出研究成果,如中原大學在每教師發表論文數及每教師國科會計畫數上,排名第八與第十五,均勝過高師大(表七)。
考慮各大學立足點的不同,分類排名呈現另一種分群的排序。師範院校方面,台北市立師院較去年上升兩個位置到第五名,屏東師院下降(表二)。醫科大學部分,長庚再上一級,僅次於陽明大學;高醫與慈濟醫學院各下降一名(表五)。
私立大學聲望排名變動大。元智取代高醫居首位,東海、中原、淡江及逢甲排名上升,世新則擠入前十五名(表四)。新興大學部分,東華擠下慈濟醫學院居第四;元智擠下長庚排名第二;義守首度擠入前十名,名列第八(表三)。
學術聲望反映研究成果
為了替學術聲望定位,三年來,《遠見》除了主觀的聲望評價外,也蒐集了學校的軟硬體資源做平衡分析。今年更將客觀資源分成師資陣容、財務分配、資訊化、學生認同度及研究成果等五大類、十項量化指標,試圖切出一個橫剖面,呈現大學多面向的優劣。
各校總體資源評估,主要呈現學校教育環境中軟硬體資源的品質。
在學校軟硬體品質方面,「中」字輩學校表現優異,已經累積出超前的實力。前三名中,中央、中山並列第一,中正則居第七,勝過台大。他們較沒有老學校的包袱,也不像新興學校充滿資源上的焦慮。細項來看,三校教師具博士學位比都居前四名,每位學生教育成本排名前十一名,每位學生分配到的頻寬數則在前十二名。
東華大學以新興大學之姿,排名第五。其教師具博士比例居冠,專任教師占全校比率排名第二,每位學生教育成本位居第二,僅次於慈濟醫學院。
在教育部績效評鑑表現優良的成功大學,是老學校中的模範生,軟硬體資源總排名第三。不論是專任教師比率、學生可使用的公用電腦數及專任教師的平均論文發表數,在四十七所加入排名的學校裡,均排名前四名。交大表現也相當亮眼,總排名占第四位,資訊化兩個指標占前二名,研究成果指標則在第二名。
台大除了在專任教師平均論文發表數中居第四外,其他大部分品質指標均受到傳統包袱影響而落後,僅名列第十。
我們也發現,學術聲望排名似乎主要反映出的是研究成果指標。學術聲望調查奪冠的清大,在專任教師平均論文發表篇數、獲國科會補助研究計畫數上,都得到第一名,但在整體排名上卻落後。
新學校扮演改革的角色
從學術聲望調查排行、大學分類排行到校園軟硬體資源排行,觀照出與過去印象迥然不同的大學樣貌,大學真的變了。
外觀上,中央大學近年高樓平地起,一口氣多了十棟左右的新建築;彰師大去年開始整修門面,前有觀鵝池,各系建築中分掛不同畫派的藝術作品,如數學系掛的就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以工科聞名的交大,去年新落成、全國最大之一的浩然數位圖書館當中的藝廊,則有微晶片為素材的抽象畫,且在網際網路上建立一個一模一樣的虛擬圖書館。
實質上,各大學的競爭白熱化。大學博覽會的攤位一加再加,各校都投入上百萬的宣傳費。教育部和國科會編列一百三十億的「追求卓越發展計畫」經費,公私立大學都卯足勁爭取,提案數超出經費的好幾倍;教授也合力出擊,不再單打獨鬥。各校推廣教育更是如火如荼,成大推廣教育的收入達到一億,約占全校總經費的五十分之一;私立靜宜大學八十六學年度的推廣教育收入近六千萬,相當於政府補助款的二分之一。
新興學校也蓄勢待發,不做第二。除了元智、長庚學術聲望位居第十一、第十二,表現亮眼外,四年不收學雜費的南華管理學院,更以恢復中國整體人文教育為期許。「新學校扮演的就是改革的角色,」創校三年以來,他們只花了近三十億,相當於國立大學一年的支出;常帶動同事自己做家具的校長龔鵬程戲稱,以國立大學的經費,他們可以辦好幾所學校。教育部評鑑中表現優異的南華,是新學校、新作風的代表之一。
世紀末的大學,變動的巨風已經揚起。誰能迎風掌舵,獲取先機,就是未來一流的大學。
如何做學術聲望調查?
本次學術聲望調查以各大學校長、教務長、學務長、總務長及各校學院院長為對象,進行他們心目中的學術聲望調查,一方面,因為教育界人士應當最瞭解、也有責任清楚彼此發展情況與教育動態;另一方面,則提供一個同儕互評的機制,透過從事大學教育工作的資深人員,相互印證,釋出第一線的教育資訊。
今年的學術聲望調查,延續評價而非評鑑的精神。以學術聲望指標,讓受訪者以最低一分、最高五分來評估各校的表現,分數愈高代表評價愈好。計算時以加權方式得出各校平均分數後,再予以排名。為求公正客觀,計算得分時將各校自評分數去除。
問卷一共發出三百九十二份,回收二百七十九份,回收率七一.二%,調查時間為民國八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底。(季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