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生意做得不?

鄭竹園
user

鄭竹園

1988-07-15

瀏覽數 16,900+

兩岸生意做得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8月號雜誌 第026期遠見雜誌

台灣海峽兩岸的經貿關係,近二年來成為國內外注目的焦點。自去年十月政府宣布容許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後,擴大對大陸貿易及投資的呼聲逐漸抬頭。

由於雙方貿易額已達十五億美元,物資交流已成為客觀事實,當前朝野聚訟不決的問題包括:(一)兩岸貿易應否由間接貿易變為直接貿易?(二)台灣過剩的資金,應否到大陸投資?(三)對大陸的貿易與投資,對台灣經濟將發生何種影響?(四)兩岸經貿關係的前景如何?本文試就此四個問題,略加剖析。

一九七八年以前,兩岸經貿關係可以說若隱若現、不足重輕。一九七八年由台灣經港輸往大陸貨物只有五萬美元,由香港來台的大陸貨物也只有四千六百萬美元。一九七九年中共展開和談攻勢,提出所謂「三通四流」口號。一九八0年更由其「商業部」頒發「購買台灣產品的補充規定」,提出向台灣購買物品限於日用品。這些物品,凡台灣有能力製造的,一律向台灣購買,並給予免稅優待。

忽鬆忽緊的政策

在這些新規定的刺激下,中共對台貨採購激增。一九七九年經香港入大陸的台灣商品已達二千一百二一十萬美元,一九八0年更增為二億四千二百萬美元,一年之中,增加達十倍。一九八一年更高達三億九千萬美元,增長率為六一%。但當年四月中共突然收緊繩索,通令海關、各進出口公司、各省市外貿部門,自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起取消對台產品之優惠關稅。

一九八二年更規定凡台灣產品、設備、出版物,不論自何口岸輸往大陸,均需經「國務院對台工作小組辦公室」,或其所屬各省市的「對台辦」批准,始得辦理進口手續。在這些新限制下,台灣轉口進入大陸貨物大減。一九八二年降為二億零八百萬美元,比前一年下降四七%。一九八三年再減為一億六千八百萬美元,降幅為一九%。

出多進少

但一九八四年中共推行經濟新躍進後,通貨大量出籠,內部對消費品需要急升,為緩和通貨膨脹壓力,遂再度大量吸收台灣產品。八四年台貨入大陸躍升到四億二千七百萬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一倍半。八五年更高達九億八千六百萬美元,成長率達一三0%。一九八六年中共因外匯急降又緊縮進口,但八七年再大幅上升。估計去年台灣轉口入大陸貨物,達十二億二千萬美元,較前年增加五0%。

與台灣轉口輸出比較,大陸商品進入台灣成長較緩。一九七八年約為四千六百萬美元,到去年才達三億美元。十年之間,台貨入大陸增加何止萬倍。而大陸貨銷台灣只增加五倍左右。此十年間,台灣輸往大陸商品總值四十四億七千四百萬美元,而由大陸進口商品只有十一億三千二百萬美元,台灣順差達三十三億四千二百萬美元。就純經濟角度分析,迄今為止,對大陸之轉口貿易,顯然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見表)。

從兩岸貿易的商品構成觀察,台灣輸往大陸貨物主要為工業產品。一九八三年占九七.四%,一九八七年占九一%。其中紡織品及機器設備二項合占八0%。最值得注目的是,大陸雖為世界上最大紡織工業國,連年均從台灣輸入大量人造纖維布及紗。去年台灣轉口到大陸的紡織品,達六億六千萬美元,占台灣紡織品(不含成衣)總出口額一五%。大陸已躍居台灣紡織品外銷第三大市場。

中共限制台貨入口

台灣由大陸進口的貨物以原料為主。一九八三年占六八%,一九八七年仍占四六%。由於台灣對大陸的貿易,是先進工業地區對落後地區形態的貿易,且長期居於出超地位,中共自不願這一形態繼續下去。

從中共的立場出發,較有利的做法,是引誘台灣廠商到大陸投資設廠,由間接貿易轉為直接投資。為達成這一目的,自一九八七年下半年開始,先後採取一系列新措施。在限制台貨入口方面,中共曾公布三項新條例。

(一)自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起,所有對台貿易,一律由其「經貿部」集中管理。各外貿公司不得透過外國、外國人及其他公司,居間進行對台貿易。同時不得與設在港澳地區以外的台灣商業機構,或台胞私營公司,進行對台貿易。

(二)大陸對台出口商品中,有二十七種須向「經貿部」報告,並經其審核批准。這些商品,包括台灣希望進口的大豆、花生、原油、煤炭、棉花、麻、錫、鉛錠等。

(三)一九八七年九月,廣東省公布省內能自行製造的三十八項產品,包括彩色電視機、電腦等,原則上不准再進口。

鼓勵台商直接投資

為鼓勵台灣商人到大陸投資,中共自一九八八年以來,先後採取幾項措施:

(一)由其「國務院」公布「關於台灣同胞,到經濟特區投資的特別優惠辦法」,包括匯款、稅收及經營權等等。

(二)一九八八年四月中旬,中共「國務院」批准福建省「關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加快經濟發展的請示」中,對台灣經貿合作一項,特別指出,台灣商人在福建的直接投資,除按上舉「優惠辦法」的規定執行外,並鼓勵台胞到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區和畫定的島嶼以及經批准的加工區及其祖籍地進行投資。投資行業可更加廣泛,合作方式允許自由選擇。

審批手續儘可能一次審批,只要外匯能自行平衡,產品內銷比例可由投資者自行決定月並允許台商聘請在大陸的親友眷屬為投資企業的代表或代理人。

(三)廣東省政府計畫興建專供台灣廠商使用的「台商工業區」,其位置預定在廣州到深圳的鐵路沿線。福建省信託投資公司與甫田工商銀行,也協議在甫田市誠廂區興建一「台灣街」,包括住宅區、商業網點、商品廠房和市場,專供回大陸工商業人士定居。

在中共有計畫的吸引下,據「福建省副省長」的報告,到本年四月,已有四十六家台資企業在福建投資。其中有三十六家設於廈門經濟特區,總投資額二千八百五十萬美元。大部分為小型企業,從事塑膠原料、電子元件、運動鞋及成衣的製造。

據香港方面消息,大陸沿海地區目前正積極發展所謂「二極體」製造業。由台灣商人輸入設備、技術,利用大陸廉價勞工製造後再輸出。若干台灣廠商以整廠輸出方式,由香港轉口入大陸,並以香港作為技術移轉的訓練據點。

間接貿易轉為迂迴投資

由於台灣供應的機器設備,其價格遠比美日低廉,大陸業者使用台灣機器的比例高達六、七成。少數台灣業者在港商牽引下,由輸出設備而變成投資股東。由這些報導中,可看出兩岸的經貿關係,正由間接貿易逐漸轉變為迂迴投資。

在台灣內部,部分工商人士、學者專家及民意代表,對間接貿易及迂迴投資並不滿足。認為應進一步放寬限制,由間接貿易改為直接貿易,由迂迴投資變成直接投資。他們所提出的理由有三:

(一)目前台灣游資泛濫,在台幣不斷升值下,業者投資意願低落。而大陸資金缺絀,亟需台灣資金注入。台灣應利用這一機會,以雄厚經濟實力,促使中共在政治上轉變與讓步。運用「經濟登陸」來達成「政治質變」。

(二)南韓自其新政府上台後,即積極尋求與中共進行直接貿易及投資。南韓兩大企業集團大宇與金星,為回報中共向其購買大批電線與電纜產品,已接受中共派遣兩批人員至其有關部門學習技術。如台灣堅拒與中共發展直接經貿關係,將讓南韓獨占市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三)間接貿易與迂迴投資,皆將增加轉折層次,無形中加重成本,不如直接進行更為有利。

上述這些見解,顯然是把中共當做一正常貿易對手看待,而未顧及中共與台灣間的微妙關係。由於中共領導人始終不肯宣布放棄武力攻台的企圖,台灣與大陸事實上仍處於敵對狀態。

雙方既無談判與仲裁的機構與管道,一旦貿易或投資發生糾紛,將如何解決紛爭?何況香港與大陸之間,已建立相當密切的經貿關係,台貨經香港中介入大陸,遠比台灣直接輸入更有效率。轉口與直接輸入成本相差約五%,可視為台貨入大陸的保險費。故不必在政治問題解決前,亟亟發展直接貿易。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對大陸的直接投資,雖可為台灣游資開闢一新出路,但直接投資也牽涉到法律問題。

不少海外商人到大陸投資後糾紛迭起,往往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加以大陸缺乏投資環境,工資雖然低廉,但勞動紀律廢弛,工作效率極低,交通水電長期供應不足,原材料也缺乏保障,工廠建成後並不能正常運轉。日本為中共最大貿易對手國,而日本工商業者在大陸之投資微不足道,主要是無利可圖。

基於上舉的理由,政府現階段的基本政策,是一方面堅持不直接通商與投資原則,但將間接貿易合法化,同時對投資大陸採取一些較彈性的作法:

(一)放寬兩岸間接貿易的範圍。準備在今年七月後擴大大陸重要農工原料間接進口。除去年已放寬進口的二十九項外,將包括棉花、生鐵、煤炭、高嶺土、橡木、鋁錠、電解銅、天然橡膠、鋼板、鋼錠等重要工業原料,以及棗乾、鰻魚苗等消費品。為顧及安全與產業發展,可能採取限量進口。

(二)為利便轉口貿易,將准許台灣廠商前往香港設立分公司。行政院港澳小組已研擬「輔導國內廠商赴香港設立分公司芻議」,在法律上確認在第三地設立的分公司為外國機構,以減少廠商從事貿易時所受的束縛。使台海兩岸間接貿易管道順暢,逐漸趨向正常化。

(三)政府首長對未來投資大陸也採取較彈性立場。如李登輝總統今年四月二十四日在革命實踐研究院工商小組上即表示,如在國內無生存空間的產業,且政府沒有妥善的輔導辦法,到大陸設廠也不會對台灣造成嚴重影響,政府有必要選擇性做適度考量放寬。

而中央銀行張繼正總裁五月四日也公開表示,台灣透過亞銀的貸款,只要亞銀計畫適當,且對大陸人民有幫助,並非絕對不准考慮。可見直接貿易與投資,在現階段基本國策之下,雖為政府所禁止,但將來兩岸關係改善,適量的投資,並非無此可能。

兩岸經貿的互補與代替

擴大對大陸貿易與投資,對台灣經濟究將發生何種影響?這是政府決策人及工商界人士必須研究的基本課題。

從比較利益的觀點出發,由於兩岸天然資源、技術發展及產業結構均有顯著差異,兩岸貿易有高度的互補性。台灣天然資源有限,但經過四十年的高度發展,已具備相當高水準的生產技術。輸出產品以製造品為大宗。大陸有相當充沛資源,但技術落後,輸出仍以初級產品及原料為主。

近年台灣輸往大陸商品,主要為人造纖維產品、塑膠原料及機器設備。其中機器設備輸出近年呈大幅上升之勢。據台灣區機器公會的統計,近五年來香港從台灣進口的機器設備與整廠有顯著增長。一九八三年值為新台幣十億元,一九八五年達六十億元,一九八七年八十九億元,今年預計將超出一百億元(約合四億美元),五年之中增長十倍。其中有七成進入中國大陸。

其中以製鞋機最多,塑膠機、食品加工機與紡織機居次。另一方面大陸的原煤、原油、大豆、棉花,也為台灣所需要。

台灣一九六五年曾產煤五百萬噸,此後即走下坡。目前每年約產一百七十萬噸,須進口一千萬噸。台灣石油幾全靠進口,每年消耗外匯二十億美元。原棉進口三億五千萬到四億美元。這些工業原料,皆可由大陸獲得部分供應。故此類貿易,有利於雙方發展。

大陸產品的潛在威脅

台灣到大陸投資設廠,雖可為過剩資金開闢一出路,但必然會產生若干替代效(substitutioneffect):

(一)大陸的紡織工業具有相當基礎,發展潛力極大。目前擁有四百八十萬職工,約為台灣的十倍。而平均工資不及台灣五分之一,是台灣紡織工業的潛在勁敵。目前因設備陳舊、技術落伍,尚未形成嚴重威脅。一旦改善設備、提高品質,必然會奪走台灣紡織品的海外市場。

一九八七年前十個月,大陸輸美紡織品達十五億八千萬平方碼,已超過台灣的十三億九千萬平方碼。台灣業者如到大陸投資,改善大陸紡織品的體質,將加速這一代替的過程。

(二)大陸的電子工業,特別是家庭耐用消費品,如電視機、電冰箱、冷氣機、洗衣機等,近十年有顯著發展。十年前仍是一片空白的彩色電視機工業,去年已能生產六百七十萬台,並建立具有一千二百萬台產量的生產設備。電冰箱二年後即有過剩,必須轉為外銷。目前的困難是元件不足、生產線混亂。如能在技術及管理上獲改進,也可能與台灣產品爭天下。

(三)過去曾是台灣外銷功臣的雨傘、鞋、帽、人造花及玩具等,近年因港澳及台商紛紛到大陸投資,已有取代台貨的趨勢。目前大陸每月能產雨傘七十萬打,約為台灣產量的一半;大陸因工資低其報價也低,這些工業被大陸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兩岸貿易的限制

由於直接投資可能發生的技術轉移與產業代替,除非台灣內部確實無法生存的產業,才能到大陸尋求出路。但如果台灣業者都將夕陽工業移入大陸,繼續從事經營,必然會影響台灣內部產業升級的步伐。

從較長遠的角度觀察,兩岸貿易雖有互補性,但由於下列三項障礙,其發展仍有極大的限制。

首先,迄今為止,中共領導集團仍企圖把台灣的國民政府降為地方政府,不肯以對等地位相看待。從最近亞銀的名牌問題即充分反映其心態。在中共改變立場以前,海峽雙方大規模的經濟合作不可能開展。

其次,中共政策缺乏穩定性,其每項政策很難維持五年以上。如一九七九~八0年對台貨的優待辦法,一九八一年即突然取消。目前所宣布的種種優待條件,也隨時可以一筆勾消,使海外投資人缺乏安全感。

復次,中共目前經濟情勢,是財政赤字逐年擴大,外匯資源枯竭,除非台灣願意大量提供貸款,其進口能力極為有限。台灣雖擁有龐大外匯資源,但國內市場狹小,能吸收大陸產品的幅度也有限。

前年台灣進口原煤五億美元、原油二十億美元、原棉四億美元,合計三十億美元。如果其中四成由大陸供應,也不過十二億美元而已。由於人口相去懸殊,即使由間接貿易改為直接貿易,雙方貿易額也很難突破百億美元。在兩岸每年近二千億美元的總貿易額中,只不過佔五%而已。

從這些因素衡察,擴大兩岸貿易,雖有助於分散市場,並加強海峽兩岸和平共存的氣氛,但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不會發生決定性的影響。

(鄭竹園為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博爾大學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