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玻璃藝術家 王俠軍
白色培養品味的基因
淡水捷運列車馳近關渡站前,車行漸緩,琉園水晶玻璃博物館座落在川流不息的鐵道旁,兩層建築顯得出奇沈靜悠然。進入館內,琉園主人王俠軍在午後陽光下從木質階梯緩緩走來,帶著都市人少見的從容與自得。
養成品味最重要的是有「感恩」與「惜福」的心
王俠軍執著追求「美」及「品味」,幾年來不斷以融化的液體玻璃燒鑄著他的堅持與理想。他侃侃談著,設計一樣作品是在傳達一種「感覺」,藝術家就藉著作品傳達共通的感覺,讓人看了後有美的感動。
王俠軍深深體會品味能經培養、訓練而得,一般人對美的感受,常常就像潛能一樣,沒有被開發出來。他信手舉了「念力」的例子:由於外來干擾太多,人的一些本能如「念力」等,往往被厚厚的灰塵蒙蔽,因此無法發揮機能。對「美」的感受亦是如此。培養對生活的品味,就是要拭去這些蒙蔽心靈的塵土,讓人對美的感觸重新敏銳起來。
從佛學的觀點來說,王俠軍認為養成品味最重要的是「惜福」,如此我們才會珍視身邊好的設計,或是生活?美好的片段。
日本人的精神就是一個例子。王俠軍觀察到,日本人參觀博物館時認真聆聽解說,面對美的事物讚嘆連連,顯露出對藝術品的珍愛之情。反觀國人,參觀博物館時往往做鳥獸散,雜亂無章,既沒有試圖沈靜自己,也沒有融入欣賞的環境?。
因此「『惜福』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也是咀嚼、品嘗事物的真味;唯有懷持感恩的心情,才能體會周圍的東西都是那麼美好,」王俠軍體悟。
品味需要「留白」及「自我沈澱」
在琉園特殊採光的投射下,空間?閃動著光影和各色玻璃作品交織的溫潤幻色。王俠軍舉古人說的「慢工出細活」,說明現代人的生活太豐富、太忙碌、也太快速,因此沒法專心致志,細細品味生活。
王俠軍回憶,年少的歲月裡,缺少絢爛的聲光刺激,生活的步調也很慢,因此有許多「空白」可以咀嚼回味生活的片段,簡單的文字反而是當時最強烈的力量。
他覺得,「文字會讓人靜下來,讓人的步子慢一點。」
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忙碌,有很多外務占去他們的心神。許多大眾消費品淘汰率非常快,流行美感不斷改變,甚至連文字,也跟當年的「緩慢」大相逕庭。王俠軍以為,從前下筆出書得審慎地深思熟慮,而今卻以「交代資訊」取勝,文字溝通方式講求快速,趨向單純的功能性。長此以往,「未來屬於情緒、內心層面抽象意念的溝通能力可能會變得比較差,」王俠軍分析。
學習品味也是培養自己的信心
「當時年輕的心是很荒蕪的,」王俠軍自承那時的文藝青年不斷閱讀、不斷吸收,但是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用到,只有不斷嘗試;青春讓人可以到處囫圇吞棗、很自由、沒有壓力,「可是最怕沒方向性,」他說。
回首成長的歲月,王俠軍認為學習生活品味的同時,也能讓人培養自信心,能夠隨遇而安。
不過他強調,這種信心絕不是自我膨脹,而是在厚實、累積人生閱歷,讓自己的眼界更充實,發掘自己潛在的能量,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好的設計多看幾眼,定會有所吸收,」王俠軍肯定地說,如果年輕時多到博物館、畫廊陶冶自己的藝術審美,觀看一樣東西就會「緩慢」,而這種緩慢正是一種吸收,也是一種品味的學習。
年輕時,有些東西也許是交代過去就算了。你可以說自己去過法國的羅浮宮,但是花五分鐘走馬看花,跟氣定神閒地靜心體會一小時,同樣是「去過」,其中虛榮與踏實的分野,卻是天壤之別。
王俠軍樂觀地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美」,因為每個人天生都是敏感的,只是有沒有被啟發的差別而已。
就像人在好的環境會覺得「舒服」,可是這種舒服到底是安靜的舒服?溫暖的舒服?還是光線的舒服?這些細微的感受,要自己慢慢地分析、學習。對「品味」及「美」的孕育亦復如此,要主動去賞析追求。唯有能欣賞生活之美,才能散發和諧靜觀的氣蘊。
廣播人、作家 陳樂融
自信的氣質
就是知道自己要甚麼
曾經夢想當個外交官,穿著筆挺的燕尾服穿梭在衣香鬢影的宴會中
,一下子又像○○七一樣換上勁裝,飛簷走壁;也曾幻想化身建築大亨,在世界各地都擁有高級旅館,可以到處來去,雲遊四海;陳樂融卻因緣際會投入創作。
創作過膾炙人口的流行歌詞,寫過散文、詩、小說,做過翻譯,還曾寫過果陀音樂劇的陳樂融,目前橫跨行銷、企劃,擔任飛碟電台副總經理並主持廣播節目。履歷表上的經歷欄洋洋灑灑;不論創作或行銷管理,他總散發著一般自信,甚至些許的自傲。
令人驚訝的是,遨遊人文世界,氣質文雅的陳樂融,大學念的竟是跟文學沒有直接關係的土木工程系。
找對自己的方向
從小就顯露對文藝強烈喜好的陳樂融,由文藝兒童邁向文藝青年,大學卻念了理工科。由於對自己所學,絲毫沒有歸屬感,大三時就跟父母商量,日後不走理工的路,毅然追尋喜愛的文字創作,執著自信自己的決定。
文案及歌詞寫作的訓練,使陳樂融擅長將文字處理得精緻、簡鍊,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很自豪地說,文字是他的興趣,也是他的專長。
幾乎涉足所有文字創作領域的陳樂融,一路走來不斷挑戰自己的創作質量,滿足於「創作人」身分的擴張,勇於開拓創作版圖。他將廣播視為文字的變體及溝通的媒介,自信能將這種創作掌握得很好。
陳樂融很清楚自己的個性,自剖對世事「既介入又旁觀」,這是他的人格特質,也是他浪漫的地方;因此他在各種創作身分中穿梭來去,變換自如。自信表達能力強的他,從不將說話溝通視為難事;廣播媒介以人聲、音樂、節目創意互相搭配,各環節的配合,陳樂融將之視為藝術,也將之視為創作的一環及接近群眾的方式,極其享受與聽眾在電波傳送間共享的小小親密。
年輕應該要瞭解自己,沒什麼好畏懼的
青少年階段的陳樂融廣泛涉獵各種書籍,那個時期他身邊的朋友,像蔡康永,都瘋狂愛看課外書,無形中這群朋友間就有一種愛書、讀書的氣氛,既培養出愛好文藝、渴求新知的熱誠;在思想上他們也比較老成世故,陳樂融的文人氣質於焉成形。
仔細觀察身邊的年輕人後,陳樂融覺得現在的大學生似乎比較天真,常想裝聰明、裝酷,但卻沒有自己的想法﹔常常嘴?說要「做自己」,但卻只是顯露在外的一些表象,並沒有真心「做自己」。
陳樂融建議,年輕人要努力瞭解自己。他看到現下的許多年輕人沒法放開心胸,勇敢面對自己或改變自己;尤其許多人面對現實太怕受傷、怕沒面子。
陳樂融鼓勵要勇敢承認內心的恐懼與無知,年輕人就像奮力生長的小花小草,沒有甚麼好畏懼的。
也由於體認到認識自己的重要,回首自己的求學歷程,陳樂融強調,人要做適合自己的事。像他在大學的日子,念著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就是對學校資源、也是對自己青春的浪費。
大學時的陳樂融想清楚自己對文藝、創作的熱愛,雖然在自己專業科目上沒有發揮,倒是參加許多社團活動,學校?美術社、國樂社、話劇社、舞蹈社、國關社、電影社、滔滔社等社團,都曾留下陳樂融的足跡,豐富了他創作的心靈,也對他日後多重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入門的基礎。
人前的陳樂融,似乎輕易就能恰如其分地扮演不同角色;實則因為大學時多面向的接觸,讓他有自信在換軌的同時,有足夠能量融入每一種挑戰,散發眩目的自信光采。
服裝設計師 竇騰璜
穿得舒服,適合自己
就能散發個人氣質
高中念電機,後來到實踐改念服裝設計的竇騰璜,才大學二年級就得到紡拓會新人獎。竇騰璜退伍後與同班同學創業,三十出頭就在時尚圈闖出自己一片小小天空。常在作品中融合不同材質、帶點遊戲實驗的意味的他,設計的線條?始終流動著簡潔、實穿及原創的語言。
整體服裝搭配讓你更出眾
衣著,是彰顯個人氣質最外顯的表現,合宜的穿著搭配能凸顯自己的內涵。重視線條、剪裁的竇騰璜談到他對衣著的看法,認為「搭配『穿著』就像搭配『家具』,要講求整體顏色及質感和諧,」選對色系非常重要,而且整體形象要由髮型、鞋子、配件等適度的搭配及造型塑造。
善於融合不同素材的他強調,穿衣服要考慮四個R:適人(Right Person)、適地(Right Place)、適時(Right Time)、適當態度(Right Attitude),根據場合適當搭配,才能穿出品味。尤其重視「態度」的他舉例說,即使是簡單的毛衣配牛仔褲,只要有Attitude,有自信,花些心思,一樣能散發屬於個人的風格。
不過,要穿出自己的風格,也要回歸自己的個性,千萬不要一味模仿,而做出跟本身氣質完全不搭調的打扮。「穿得舒服,讓自己和別人都覺得愉快最重要。」
對穿著的態度及Sense,無法一蹴可幾;長期的觀察累積,才會讓你對穿著更敏銳。竇騰璜說,流行隨時在變化;輪廓、比例等審美的標準,都隨時代逐年流轉,設計服裝得觀察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及社會趨勢等,才能抓住流行的脈動。像目前流行的運動休閒風,就反映人們渴望休閒,對這類衣飾的需求提高,設計師就要負責將這種需求表現在設計中。
平時喜歡看建築及室內設計等雜誌、書籍的竇騰璜,認為「多看」這類資訊能學著感受空間質感層次,反應在穿著上,會讓原本平板的單品在「空間」的層次加入搭配後,出落得更生動出色。
愛「名牌」,更要瞭解「名牌」適不適合你
竇騰璜觀察到,目前這一個世代的大學生消費能力相當強,打工、家教等外快增加了可支配的零用錢,使得他們對於名牌服飾很能接受;不像他讀大學時最愛到天母的外銷成衣店「尋寶」,找一些喜歡的單品,再搭配組合成自己喜歡的Look。
對於許多追求流行者所共有的「名牌情結」,竇騰璜建議,如果是搭配西裝等外套的簡單恤衫,可能只是露出領口的一小截,並不是整體形象的主角,因此這些基本款的恤衫買Giordano或Esprit也無妨,不必花好幾千塊去買知名品牌。
竇騰璜鼓勵年輕人在下手治裝前,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身型,勇於試穿;最重要的是要瞭解品牌的精神及剪裁的重點,才能穿出品牌跟自己的風格。
瘦高的竇騰璜舉自己為例,DKNY、Costume National、Gucci的廣告形象都是強調削瘦合身,也都以年輕族群為主力顧客群,但是他穿當紅流行的Gucci,就是不合身;原因出在Gucci適合有點瘦,但又有點壯的體型,並不一定適合體型不同的「瘦子」;各品牌設計上有差異,依顧客年齡層不同也有剪裁、比例上的分別,只有靠勤試穿,多吸收品牌資訊才能準確找到適合自己的Style。
你希望由服裝傳達的個人形象可能是陽剛、休閒、時髦或運動等,但別忘「讓衣服的線條,隨著身體的曲線呼吸」;只有你穿起來舒服自在,才能讓衣著助你自然散發個人氣質。
如何穿出最「In」的造型
至於自己,竇騰璜最喜歡穿的卻是「最沒有顏色的顏色」——黑、白、灰。
他笑著解釋說,因為每天要在色卡上幾千種顏色中,為設計做細微的顏色挑選,自己穿的衣服,反而不想花那麼多精神,因此多選擇黑、灰、白三色的衣飾最好搭配;衣服的材質,則偏好棉、麻、羊毛等比較硬挺的天然纖維。
在目前的流行趨勢中,竇騰璜建議「長方形」造型讓人看起來最「In」。舉例來說,黑色無袖羊毛背心,灰色高領合身羊毛上衣(不是緊身),搭配黑色長褲,黑皮鞋,讓你由頸部到腳,在軀幹部分呈現黑色直線條,沈穩協調的灰黑色系,所做出的「長方形」造型,會有拉長身體比例的效果,讓身材看起來更修長。
竇騰璜給大學男生的穿衣錦囊
一、選對色系。
二、選人、選地、選時。
三、選對態度,顯現風格。
四、觀察時代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及社會趨
勢,多讀各式設計雜誌。
五、瞭解品牌精神及剪裁,找到自己的Style。
六、基本款簡單恤衫可買大眾品牌。(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