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禁開放後各報紛紛擾擾的廝殺數月,先是三大張暴漲一倍成六大張,隨後新報出現、舊報一再改版……,究竟出現一張怎麼樣的成績單?讀者的消化情況又如何?
從英泰廣告公司在今年四月十六日到五月二十六日所做的報紙媒體調查報告中,或許可看出端倪。
這項調查是以電話抽樣訪問大台北地區八0二位民眾,他們的年齡在十五到四十九歲之間,而且在受訪的最近三天內看過報紙;受訪者的教育程度以大專及高中(職)為主,男、女約各占一半。
看報時間未增加
調查顯示,讀者看報的時間並沒有隨著報紙增張而增加。大約有一半(四八.六%)的受訪者每天看一份報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除此之外,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每天花不到十五分鐘就看完一份報。
這代表了什麼意義呢?學者的分析是,儘管報紙的量增加了,但大家的時間依然有限,同樣在看報,但關注力可能減少許多。「半年下來,讀者涉獵新聞的興趣可能加強,但吸收力則未必。」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理事長王洪鈞指出。
更有甚者,讀者可能因此產生看不完或看不懂的挫敗感,轉而投向電視新聞,用簡單快速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對資訊的需求,增張後的報紙反而被丟在一邊。
增張前後,許多人大概都有同樣的經驗--來不及或不願意看那麼多份報,勢必要割捨掉其中之一或之二。結果是誰被犧牲掉了?從報紙訂閱率的排行榜中或許可以找出答案。
把英泰廣告公司今年四月的調查,和去年八月十家廣告公司聯合做的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調查(CAS)比較,可對照出報禁開放前後報紙訂閱率的漲跌:(表一)
聯合報、經濟日報及工商時報仍維持一致。(聯合四二.一%→四二.四%,經濟六.六%v七.七%,工商三.九%→三.七%)
中國時報的訂閱率略微下降。(四三.八%→四一.0%) 民生報、國語日報和中央日報則明顯下降。(民生一七.六%→十三.一%,國語九.一%→五.四%,中央七.二%→三.二%)
報禁開放後新增的報紙則以自立早報(四.九%)和聯合晚報(三.六%)的訂閱率較高。不過由於調查時間是在四月份,當時晚報創刊未及三個月,而到今天情形已略有變化。
聯合穩定,中時略降
對於兩大報中聯合報穩定,而中國時報略降的情形,傳播學者認為可能和長久以來聯合以平穩見長,而中時以突出取勝有關。在時間有限而又資訊泛濫的情況下,「看了聯合報覺得基本的東西都有了,行有餘力再去找刺激的新聞。」
而專業性報紙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的屹立不搖,除了因為投資熱潮的關係之外,也證明了一般人看報「還有為了生存的目的」,從經濟性報紙中可以得到他們謀生和賺錢的資訊。
形象為「家庭的第二份報」的民生報和國語日報就大受波及,尤其各報在增張後多兼營民生報路線,使得民生報一再改版以做因應。中央日報雖然也失掉不少訂戶,但還是有知識分子要看,「好明白政策性的東西」。
對於自立早報和聯合晚報這兩份新增報紙的大露鋒芒,政大新聞系教授王洪鈞認為頗堪玩味,因為這兩份報紙基本上是受到自家老報(自立晚報和聯合報系)的餘蔭,「與其說是新報,不如說是老報的擴充。」
根據英泰廣告公司的調查報告,觀察各報訂閱市場占有率(表二),兩大報系合起來就一共瓜分了八0%以上的市場,影響力驚人。
因此學者指出,如何避免報業集中帶來的資訊壟斷,是報禁開放至今半年來更值得注意的問題。
負責報禁開放九人小組召集人的王洪鈞綜觀半年來的報業積極表現,如多樣化的內容、更多的硬體投資、創新的版面等,認為這證明了社會有相當的資源來支持報業發展,「雖然訂報減少,但還是不能不看報。」
多未必是好
然而各報在增張後費心張羅出各式菜餚,究竟是令讀者胃口大開,還是搞得了無食慾,或是只吃一家,無暇品嘗其他,就有待廚師們的自我調整了。
報紙由三大張,一下子擴張一倍到六大張,多是否即是好?而幾個月前各報似乎也意識到讀者較容易接受的是三到四張報紙。
「六大張是大報自己吵出來的,不是讀者要出來的。」王洪鈞表示,擴充篇幅後必須多讓社會大眾參與,不要僅供報社謀私利,想必是每天看報的人所樂意見到的「報禁開放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