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進出全世界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8-07-15

瀏覽數 15,450+

日本進出全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8月號雜誌 第026期遠見雜誌

你能否想像浪漫、閒散的拉丁美洲人,清早聚集在工廠的廣場中,高唱公司歌,整齊畫一地舞動四肢,然後展開一整天勤奮的工作?

隨著日本企業界往全世界各地投資設廠蔚為風潮以來,日本式的企業管理已影響了幾乎所有當地國家的管理方式,像上述的清晨儀式也成為司空見慣的景象。

對日本人既羨且妒

然而另一方面,部分當地人民面對一幢幢標識著Sony、Hitachi、Mitsubishi的工廠、辦公大樓、公寓大廈、旅館,內心難免產生既羨且妒的情緒;在某些國家,日本人的投資甚至引起政治的反應。

美國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

由於在過去幾年中,美元對日圓貶值五0%,抱著八五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日本人看美國,就像一個所有東西都在五折拋售的市場,拚命地買!買!買!

其實日本並不是在美國投資額最高的國家,它在一九八六年的二三0億美元投資,遠遠落在英國的五一0億美元和荷蘭的四三0億美元之後。

但是它的投資額在這幾年中暴漲--從一九八0至八七年,它的投資成長率是五倍,超過了英國的三.六五倍和荷蘭的二.二倍;投資地點從太平洋邊緣的夏威夷、加州,延伸到印第安那、伊利諾等美國的心臟地帶;投資型態也從製造業,擴張到房地產和有價証券。其中尤以投資房地產的激進手段--例如以一億五千八百萬美元的空前高價,買下拉斯維加斯的度尼斯旅館--最令美國人為之側目。

敏感的美國人開始抱怨:「日本人從檀香山買到洛杉磯、紐約,已經快把整個美國買下來了!」一些情緒化的字眼,如「黃禍」、「珍珠港大轟炸再演」等,經常出現在報章、雜誌的讀者投書欄中。

史密克.麥德利顧問公司最近做的一個調查顯示,七八%的美國人希望政府對外國公司的購買行為有所限制,五九%的人甚至認為美國的盟國,特別是日本,在經濟上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甚於美國的敵國。

政客也無法冷靜

甚至連政客都無法保持冷靜。阿拉斯加州的參議員泰德.史蒂文斯最近在參議院國防委員會的一項聽證會中,大聲疾呼:「日本人占有了阿拉斯加州!」因為該州所有的商業活動,日本人都要軋上一腳。

檀香山市市長法蘭克.法西將夏威夷州房地產價格在過去兩年中的飛漲,歸咎於日本人擾亂了市場。威基基海灘上的大旅館,日本人買下了三分之二。他們的觸角甚至延伸到住宅區。提著裝滿現鈔的大箱子的日本人,在高級住宅區梭巡,見到中意的房子立刻付現買下是事實,而不是笑話。

難怪法西會氣沖沖地對新聞週刊記者說:「我們要將那些投機客統統趕走。他們錯把這兒當成東京市郊了。買了房子,再回到日本以兩、三倍的價錢賣出,這根本是強盜行徑!」

這些當然只是過於情緒化的反應,較為理性的憂慮則是美國為了平衡貿易逆差,似乎正在出售對本身經濟的控制權。德州眾議員約翰.布萊恩形容美國人「賣掉傳家寶以換取一夜風流」。

例如去年秋天,日本人在美國証券市場的炒作,正是十月股市大崩盤的導火線之一。據估計,日本人目前擁有四0%美國政府的短期債券,如果他們聯合起來,以扣壓資金為手段,要求提高利潤,則後果不堪設想。

另一個憂慮則是日本人逐漸在美國發展或兼併高科技工業公司,許多美國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視此為國家安全的隱憂。

前年美國政府因為東芝公司售予蘇聯製造潛艇的技術,而對該公司的產品下達懲罰性的禁令;去年又禁止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購美國一家製造矽晶片和國防器材的大公司費爾加。

國會參、眾兩院今年通過的貿易法案中,授權總統,外國企業收購或兼併美國企業,如危及國家安全,得予禁制。

經濟專家提出警告

贊成日本人投資的美國人卻批評這種做法未免過慮了。他們的看法是,無論日本人買下多少旅館、辦公大樓或工廠,總之是帶不回日本的。日本人既然買了旅館,就得與旅遊業者共同拓展當地的觀光事業,方能財源廣進;他們的工廠也得招雇大批當地工人,才能開工。這些都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經濟繁榮。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每個州都提出減稅、興建道路公共設施等條件,來吸引日本人。州與州之間熱烈競爭的結果,是使日本人在投資之前所要求的配合條件水漲船高,造成了另一個政治問題。憤憤不平的美國人質疑:設廠是日本人的事,為何不讓他們自己花錢修路,整建公共設施?為何日本公司可以減稅,美國企業卻享受不到這種優遇?

憂心忡忡的經濟專家也提出警告,由於日本人的團結性高,不吝於彼此交換情報,因此每一筆成交的投資案,都可能被下一個投資者引為前例,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種警告在美國企業不斷萎縮的今天顯然並不管用。印第安那州州長羅伯特.奧爾說得很坦白:「只要有人想找工作卻找不到,我就沒法兒袖手旁觀。」

可是日本投資是否真的帶來了工作機會呢?反對者從另一個角度,又得到了不同的結論。美國汽車工會在一九八六年的調查中發現,因為外國公司通常不用美國製的零件,而使用進口貨,因此他們每製造一個工作機會,就消滅掉三個工作機會。這種情況在日本公司尤其明顯,因為他們習慣上只信任長期來往的零件供應商。日產、本田等汽車製造商甚至鼓勵自己的專屬零件供應商,也在美國設廠。

在拉丁美洲吃不開

撇開這些爭議不談,日本人在美國的投資還算是順利的,畢竟美國至今仍是對外資最開放的國家,比較起來,日本人在拉丁美洲的投資經驗可就痛苦多了。

拉丁美洲,主要是巴西和墨西哥,對外國投資都有相當嚴格的限制,例如巴西就規定每輛汽車至少必須有八五%的自製率。

另外更有千奇百怪的刁難,像日本人想在墨西哥海岸地區設廠,墨國政府就要求他們出錢開發工業區和港口;巴西政府則指定日本人要在地點偏遠、交通不便的亞馬遜河叢林中設廠。任是八面玲瓏的日本企業家,對此也束手無策。

拉丁美洲人又不如美國人好學不倦,日本人在那兒遭到的社會文化衝突更嚴重。日產設在墨西哥城附近的一家引擎製造廠,最近因為當地員工罷工,而告關門大吉。員工不滿公司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每天早上要集合唱公司歌。

習於凡事井井有條的日本人,雖然不喜歡拉丁美洲人民的紊亂無章、政策朝令夕改,但是仍然在巴西和墨西哥投資,因為墨西哥有石油,人工便宜,產品又能很便利的運銷美國;巴西有豐富的農礦原料和廣大的內銷市場。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又有另一種衝突。日本在東南亞的投資早有多年歷史。它在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是最大的投資國,在新加坡和菲律賓則僅次於美國。但是多年來,這些國家不斷抱怨日本人只想利用他們的天然資源和廉價勞力,而不肯協助他們提升工業水準和發展經濟。

日本駐新加坡的商務代表就率直承認:「日本公司在新加坡從事高科技投資的前景黯淡。他們會往工資低廉或有外銷潛力的地區投資。」

事實上,在七0年代末期,日本資金確實趨向移往能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的歐美市場,和工資更為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

重回東南亞投資

此外,過去日本人一方面以較先進的技術壟斷東南亞市場,一方面又不准這些國家的產品打入其國內市場,對這些國家的本地工業造成壓抑,以致引起更多的不滿。

另一個影響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因素,則是日本在二次大戰中對這個地區侵略的行為,在當地人民心中造成了一個陰影。這種夾雜著自尊、羞辱與恐懼的心理常常在貿易磨擦中浮現出來。多年來,雙方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就始終在這種相倚相斥的掙扎中發展。

不過,近兩年來情勢總算有所改變。心懷戰爭陰影的老一代日漸凋零,對日本較少敵意的年輕一代終能珀頭川無懼地迎接來自日本的競爭壓力。

而日本人本身也開始調整。由於日圓對東南亞國家貨幣大幅升值,和這個地區的技術升級,使日本在此地投資中,高級產品變得有利可圖。因此日本又回到這個地區投資,僅僅一九八七年的投資額就較前一年增加一倍;投資項目則由原料加工,升級為電子產品製造。

日本市場也逐漸對東南亞產品開放。經常為高價位的本國產品所苦的日本人,在國內市場上發現物美價廉的東南亞產品,頗有驚喜之色。

因此,東南亞國家必須認清的現實是,要改變與日本貿易關係的優劣形勢,關鍵當不在於日本人的投資意願,而在於本身是否有足夠的相對條件,善用外來投資。

對日本人來說,在世界各地投資所引起的爭議,或許可以促使他們重新審思,應如何扮演一個世界性的角色。只有當日本能夠以開放的胸襟,平等接納進口產品和外國投資時,它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爭議才可望消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