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十年的蕭條後,世界上主要礦業與金屬業者在過去的一年,經歷了驚人的成長;這都得歸功於中國。2003年,在對原物料有大量耗費需求的建築業與汽車業的成長帶動之下,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達到自1997年以來的最高點。9.1%的GDP成長背後所代表的,是中國對於世界原物料產品需求的驚人成長。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去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水泥的消耗量占世界一半,對鋼鐵的需求則占世界的36%。其他資料也顯示,中國銅製耗材進口量去年成長15%;鎳原料成長則高達兩倍以上。
英國《經濟學人》以「飢餓之龍」來形容中國因為市場蓬勃,對原物料需求暴增的現狀。隨著中國對於原料消費需求的大量成長,世界原物料價格跟著節節高升,間接帶動全球性的物價上漲。
不過,原物料價格上揚,短期內將影響全球消費者。根據PFC Energy估計,今年底前,全球原油提煉供給將無法滿足需求量。加上成本提高、用油需求強勁、油國組織減產等因素,未來油價將有機會挑戰每桶40美元的歷史高點。
除了大量進口,中國也在世界各國以「原物料工業」為標的大量投資。前不久,中國就在巴西與當地業者合資,興建一座年產量四百萬公噸的鋼鐵工廠。此外,中國也在多個國家,分別參與天然氣、鋁、銅、鎳與鐵礦的投資事業。
中國的投資熱潮可能鼓動了外資的過度樂觀,而忽略中國經濟是否過熱,最後可能無法支應大量的原物料消費與投資。一位澳洲金屬貿易商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就表示,中國的投資與消費,大部分是一種不理性的套利行為,而不是有效的需求。
雖然對於中國經濟過熱的擔憂,為全球物價上揚是否理性蒙上陰影,但《BusinessWeek》樂觀的預期,雖然中國帶動全球市場的需求成長,激起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全世界仍有其他的市場能消化這樣的壓力,足以防止物價過度上揚,維持經濟榮景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