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經經歷過十多年的不景氣,但是日本人在消費電子領域,創新的能力其實源源不絕,例如數位相機的關鍵零組件CCD、變焦鏡頭,都還掌握在日商手中。
面對大陸消費市場,日商應該結合台灣,扶植台灣從OEM(原廠委外代工製造)變成ODM(設計代工製造)。
以前台灣和日本的技術落差有五到十年,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落差。台灣業者將所有的人力資源統統投入技術研發,只要一有人推出新產品,第二家馬上就跟上。日本人原來在開發研發領先的地位,現在已經不存在。
現在,台商不止在台灣有工程設計團隊,在中國也有很多硬體和軟體研發團隊,所以日本人能夠快速把技術移轉給台灣。
以台灣技術管理的能力、與中國大陸互動的優勢,可以讓日本企業繼續保持領先,還可以得到雙贏的局面。
台日企業在大陸的合作模式將演變成,日商供應關鍵零組件,而台商在品管能力、e化、運用知識經濟的運作能力很強。
現在台商也能做到虛擬工廠,所以只要日本人把關鍵技術移轉,透過台灣經營的能力,可以得到包括成本、速度、量產等好處。
如此的台日合作,日本人就有機會再站起來,否則日本在1989年泡沫經濟以後,在資金的運作能力上已無法和台灣相提並論。舉例來說,二、三十年前日本人要蓋一座晶圓廠,動輒要新台幣30多億元,對台商來說是天文數字。但是六、七年前開始,日本人轉而佩服台灣,台積電、聯電要投資幾千億建十二吋晶圓廠,對日本廠商來講,也是天文數字。
台灣產業最感謝的就是資本市場的健全,要多少的增資,只要有計畫、有成長、有企業形象,投資者便源源不絕,所以讓台灣企業漸漸走向大型化。
在台商走向大型化的過程中,台商也建立起良好的經營能力與人才,此時應該結合日本,進軍大陸市場。
我們已不是傳統台灣的中小企業,也不再是以內需為主的經濟架構。此時台、日應結合進軍中國大陸,像是日本佳能(Canon)已有意願跟台灣廠商去建立投資、伙伴關係。
如果日本可以把心胸打開,和台灣廠商一起到中國投資,日商可以增加更多全球布局的機會。(林韋萱、江逸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