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亞洲化學 日商登陸的最佳拍檔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4-03-11

瀏覽數 15,800+

亞洲化學 日商登陸的最佳拍檔
 

本文出自 2004 / 3月號雜誌 第213期遠見雜誌

數位相機是最近兩年最紅火的消費電子產品,而亞洲光學正是這一波最賺錢的「日系科技公司」的代表,2003年繳出亞光集團合併營收197億元、EPS12.78元的璀璨成績單。

亞光是全球最大的光學鏡片製造廠,一年鏡片的產能超過一億片。平均十五台日系數位相機,就有一台是亞光生產,亞光所生產的數位相機鏡片更拿下近四成的全球市占率。形容是被日本人「從小電到大」的亞光董事長賴以仁,每天要接待超過四批的日本客戶。

當台灣電子業正準備擺脫景氣低霾之際,亞光滿手的訂單已經排到6月底,「產能跟不上訂單,現在都被客戶追著跑,」信泰光學日本營業部經理林慧容笑著說,幾乎每天都會有客戶遠從日本飛到東莞,親自請求亞光出貨。

走進亞光位於廣東東莞的信泰光學廠區,立刻感覺到濃濃的日本味。

打從進門開始,所有訪客一律換上潔淨的拖鞋,所有員工都訓練成日式接待,主動幫客人把鞋子排放整齊,女員工倒完茶後,一定向客人深深一鞠躬才離去,生產線的標示都是以日本用語為主。甚至於,連信泰門口的光學路也都種了一排排的櫻花,迎接來自東瀛的客戶。

成立二十四年的亞光,第一筆訂單就是日本客戶,現在日本訂單已經占總營收七成以上。

十多年前即開始布局大陸

除了幫日商代工鏡片、組裝相機之外,亞光也是台灣最多與日商在大陸合資設廠的公司,理光(Ricoh)、尼康(Nikon)、先鋒(Pioneer)等十六家日商都跟亞光合資在大陸建工廠。「台日合作進軍大陸,我們已經在十多年前就想到了!」一談到這個議題,亞光總管理處處長陳泰佑立刻提高音量說著。

在東莞信泰廠房裡時常可以見到,操著流利日語的賴以仁,領著日商參觀生產線,或是小跑步穿梭在不同廠房,接待不同的日本客戶。

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理光、尼康等這幾家公司在日本都是壁壘分明的死對頭,但是現在這些日本大廠卻可以一起跟亞光在東莞、深圳合資設廠,「關鍵在於董事長賴以仁的深厚日本關係與優異的研發、量產技術,」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教授劉仁傑分析。

五十六歲的賴以仁從台中商專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日本人投資的佳能公司,擔任相機皮套生產課長。

市場嗅覺靈敏的賴以仁,發現相機中附加價值最高的是鏡片,於是創立了亞洲光學,專攻光學鏡片的研磨。

不過,當時亞光不具備鏡片研磨的技術,賴以仁透過關係延攬了日本退休技師,教導亞光的人做鏡片研磨。

說話、走路飛快的賴以仁,投資策略也快狠準。1989年深圳才剛開放為經濟特區,賴以仁就立刻到深圳設廠,三年後轉進東莞長安鎮,「當時東莞每週停三次電,最後自己買發電機發電,」坐在東莞的辦公室、讓人誤以為置身日本的裝潢中,賴以仁回憶當時設廠的艱辛。

大膽前進東莞,造就了亞光邁向全球最大光學鏡片廠商的根基。

十五年內,亞光在東莞的生產基地已經從兩百多位員工,迅速成長到一萬多人、二十四小時開工的龐大工廠,隨時都有幾十位的日本客戶在信泰廠房裡洽談最新的訂單。

建立自主技術

日本師傅領進門,亞光這個光學尖兵也相當用功。亞光成立初期,由於缺乏光學設計技術,只能單向接受日本的技術支援,依據日本原廠的設計圖製造鏡片,賺取加工的費用。

但是,賴以仁深知技術自主的重要性,必須突破光學技術為日本掌握的困境。

於是,亞光不僅大量派出台灣技術人員到日本東海大學研習光學鏡頭的設計,每年亞光也都派出一百多人次到日本取經。

亞光透過與日本密切的技術合作關係,掌握關鍵的鍍膜、變焦鏡頭技術。亞光善用國際分工,在台灣、東莞、杭州與日本設立研發中心,並在日本蒐集最新的光學研發資訊。

日商對品質、工廠管理趨近於嚴苛的要求,讓亞光的生產品質比日本原廠還更好,亞光目前已經研發出一百多層的鍍膜技術,鏡片鍍上一百多層的彩膜,卻不會增加任何重量。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當數位相機成為市場的當紅炸子雞時,變焦鏡頭與CCD等關鍵零組件已是兵家必爭之地,亞光在變焦鏡頭的設計能力已獲日商高度肯定。

賴以仁拿出最新的祕密武器——十倍光學變焦數位相機,「日本客戶看到亞光的樣品都嚇了一跳,希望我們能交貨給他,」賴以仁自豪地說。

垂直整合大小通吃

垂直整合、零組件與組裝大小通吃的策略,更讓亞光成為日本相機廠商最佳合作伙伴。

亞光協助日系數位相機馳騁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亞光希望像Intel(英特爾)Inside一樣,全球數位相機都是Asia Optical(亞光)Inside,」亞光總經理黃明遠說。

與日本二十多年的合作經驗,亞光取得日本人的信賴;日商在成本與工廠管理的考量下,決定主動邀請亞光聯手經營中國大陸。「高度技術能力的亞光與擁有品牌優勢日商的緊密結合,是最佳拍檔,」台灣東芝電子總經理志村安弘分析。

由於看好大陸低廉的生產成本與內銷市場,1991年日本理光與亞光合資成立泰聯光學。

亞光提供廠房與管理,日方只需提供少數管理人員與技術,必要時隨時可撤資;亞光則收取廠房租金、管理費用與分享聯盟企業利潤。

亞光垂直整合光學產品的上、中、下游零組件,掌握了毛利較高的關鍵零組件採購權,就像是光學界的「鴻海」。

亞光在東莞廠區方圓兩百公尺內建構了完整的光學產品的產業供應鏈,短短一百多公尺的光學路,矗立著精熙、信泰與泰聯光學的廠房,亞光集團從模具設計開發、塑膠射出成型、沖壓件、鏡片研磨、精密機械加工到相機組裝一手包辦,「亞光就像是光學的百貨公司,」林慧容笑著說。

亞光透過垂直整合保障了代工毛利,而合資的日商也不需要派駐大量的日籍幹部管理工廠,僅需派出一位的日籍代表負責品保。「日商保證收益,對亞光來講,則是保證產能,」林慧容說。

這樣「好康」的合資關係,精打細算的日商絕不會放過,立刻吸引眾多日商相繼與亞光合資設廠,陸續成立了東莞理光愛麗美、廣東尼康等十五家合資工廠,「其中五家合資公司還是客戶帶客戶進來,『呷好道相報』,」賴以仁強調。

亞光以服務、技術換取與日商的長久合作。日本先鋒與亞光合作生產DVD讀取頭之後,結果亞光的效率比上海先鋒工廠還好,先鋒立刻把上海的DVD讀取頭生產線移到東莞。

推動生產革新

雖然亞光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光學鏡片廠,但是喜歡挑戰的賴以仁並不以此為滿足,全力推動新一波的「生產革新」。

生產革新是日商對抗產業空洞化的祕密武器,賴以仁透過關係請到日本管理大師到亞光指導生產革新。

2002年,亞光從日本導入生產革新,最大的改變是一條龍的生產線不見了。

過去亞光的女工都坐著作業,現在全面改站立作業,拆除長長的流水線,改成一個個不占空間的U型生產細胞,整個東莞廠區節省三成人力(約三千多人)。

生產革新的關鍵在於錙銖必較。以雷射測距儀的測試單位為例,生產革新前,產品都要經過三次的搬運,移動一百五十公尺,但是生產測試線改成雙層之後,只需要二十五公分的移動距離。

亞光的生產革新,大幅減少生產空間與庫存。信泰光學組立部課長王懷義分析,在執行生產革新之前,快門組建立生產線需要一千三百平方公尺的空間,但是在生產革新之後,節省掉輸送帶、椅子、桌子的空間,空間節省一半,庫存天也從二十七天縮短到二十一天。

生產革新讓亞光的工廠管理提升到極致,同樣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多生產線,再透過生產線的有效配置,提升單位生產力,減少庫存,提高資金的周轉能力。

「大陸雖然是工資便宜,不過能省一些成本,多投入技術研發,就能增加競爭力,」賴以仁不斷地提升亞光的競爭力,促使以光學技術自豪的日商交相與之合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