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公義的社會不會從天而降
《禮記》禮運篇大同章,揭示理想的境界,世上有誠信,人間有和睦,大家以公義共享福祉,俾得社會成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
這一境界,是中國人長久以來憧憬之所寄,但願也是新任總統念茲在茲的努力方向。
我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看重的是老百姓過的日子是否能得到個人尊嚴與人權。做為國民,我最為關心的是:此後四年,台灣如何解決許多與我們生活切身相關的問題?
我常向國民黨的人說,國民黨最寶貴的黨產,是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我也向民進黨人士說,在他們的建黨黨綱中,我沒有看到老百姓生活所需的民生福利,有的只是政治上的認同問題。國家功能中,若只有對外的主權,而不能照顧國民的生活,所謂政治和選舉即淪為爭權奪利的工具,公民又何必有一批寄生在國家權力的政治人物?
人民要求的其實不多,不外乎生存有起碼的保障、有一點點尊嚴,更盼有一線可施展的機會。台灣這幾年經濟衰退,衝擊社會安定,冀盼新任總統在提水救火之外,能花更多心力在人民長治久安,建立百年典章制度的應興應革大事。
在保障生存方面,應建立全民退休年金制度,及失業救助制度。在顧及婦女的尊嚴與生活權利上,應建立家庭婦女也有「家務工作」的身分與相應退休年金,及配偶繼承遺產的順位,應有高於子女的權利。
在開拓發展空間方面,應建立健全的職能培訓與再教育的制度,庶幾失業人士有順利轉業的機會;也應有國家保證的小額創業貸款制度,幫助青年創業。
公平正義的社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卻需從平地上,從總統至小老百姓,人人盡一手一足之力,共同建構,人間或有大同世界之一日。(楊麗君整理)
民進黨「新憲小組」召集人李鴻禧:成為「東方瑞士國」
我只對陳水扁總統有期待,如果他連任,我認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維持兩岸關係的現狀」。另一方面,台灣也不要和美國、日本等列強結盟,而是成為緩衝中、美、日諸力量的匯聚,往「西方瑞士、東方台灣」的道路來努力。
其次,總統應該要促成「新憲法」的制訂。目前的憲法經過六次的修改,已經背離許多憲法學的原理、原則,再一次進行大規模的修憲工程,已經是走不通的路。
除此之外,我認為他應該要堅持過去在「人權立國」方面的政策,台灣有中國強大的威脅,島內也有政客隔海唱和,這已經涉及到內亂、外患的問題。但是政府在動用刑事偵察權的時候應該要戒慎恐懼,推展人權大國的精神,使台灣有更多元與寬容的意見。
在經濟建設上,我希望新政府要將台灣建設成繁榮富庶的國家,目前台灣對於中國單一國家投資開放得太快,這是令人擔心的問題,未來台灣還必須致力高科技產業的研發。
在政治改革方面,我期待新政府能使黑金的結構從台灣徹底消失;另一方面,國會體質的改善也是當務之急,除了檢調機關應該積極阻止買票的行為外,政府也要教育民眾,防止不理性的族群情結,成為部分政客勝選的工具,這是很不道德的。
最後,世界上的民主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司法體制與運作相當健全。台灣的司法改革已漸漸找到門路,未來新政府還要進一步將司法改革深化;對於目前部分法官與檢察官特異的行為,也應該從選任與訓練改革做起,重建人民對司法的信心。
我相信,如果陳水扁此次能順利連任,並且持續走改革的道路,未來的台灣一定能發展成一個「小而美、小而強」的「東方瑞士國」,使台灣永遠成為一個和平而中立的國家。(張元祥整理)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曾巨威:破除養雞下蛋論
當前政府財政問題可從三方面分析:一、收入能力脆弱。減免稅浮濫,讓經濟成長的果實不能變成稅基的擴大。
二、支出浪費。弊案、貪瀆案的爆發,顯示政府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還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另外社會福利、國防支出和一年新台幣1000多億元的舉債利息,是財政上的僵化現象。
三、舉債數額和速度。借錢對政府造成的壓力,不能只看數額多寡,也要看舉債速度。我國短短十年舉債3兆4000億元,占GNP的35%,是國家財政嚴重的負擔。加上台灣國民租稅負擔率僅12.1%,顯示政府收入不穩,無力還債。
在談財政改革之前,先要有重大的觀念突破:別再迷信「租稅減免是促進經濟成長唯一、有效的工具」。當前政府認為減免稅優惠是促進經濟、壯大產業的方式,這種概念叫「養雞生蛋」。養雞的飼料就是減免稅,雞指特定企業團體,下蛋就是稅基擴大,稅收增加。現狀卻是養雞下不了蛋,或是你能下蛋,卻將產業外移到外地下蛋,造成稅基侵蝕。所以如果不能破除養雞下蛋論,就做不到租稅改革。
在此提出緩和政府財政的基本原則:
一、支出規模要控制。政府應提高支出的效率,恢復民眾對政府解決財政問題的信心。
二、恢復公平稅制。租稅功能在使高所得者租稅負擔適度提高,轉成對弱勢者的幫助,縮小貧富差距。建議不管誰當選,都要實施「最低稅負制」,減少不合理減免稅的氾濫。
三、停止財政惡化。最起碼我們希望新政府承諾,在國民租稅負擔率提高到15%前,凍結政府經常性支出。先停止向下沈淪,再談向上提升。
四、訂定法案審議的高門檻。未來所有牽涉到減免稅的法案,都要三分之二高門檻才能通過立法。現行二分之一太容易了,必須改變遊戲規則。
最後,我國財政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卑微地請求政府,讓它有段休養生息的機會。以上建議如能做到,就是讓財政喘口氣。喘口氣,就是我們的明天。(林韋萱整理)
國策顧問、中研院社研所研究員蕭新煌:先想清楚「我是誰?」
觀察四年來台灣政經與社會的變化,可用「民主有成、施政不足」來形容。分析其原因,我認為民進黨是第一次擔任執政黨,難免經驗不夠;而國親兩黨也是第一次做反對黨,很不習慣。間接的造成社會目前的兩大問題:「公共信任的不足」以及「國家認同問題的歧見」。不論將來是哪一個政黨執政,總統都必須面對並提出解決的誠意與遠景。
應該如何做?從總統到所有的政治人物,首先都應該要認知到「我就是混亂的根源」「我就是造成社會不信任的一分子」。有了這樣的認知,不論是在執政或是問政的時候,才能真的進退有據,朝野間才有對話與協商的基礎。另外,總統應該鼓勵「市民社會」復甦,讓公民權利順暢的行使,來協助國家與社會恢復信心。
建立了基本的公共信任,更重要的是「面對國家認同的問題」。總統是國家的元首,所以第一就是要確認「你是哪一個國家的元首?」應該要先問「我是誰?」再來才能問「你的鄰居是誰?」而不能碰到任何問題就將中國因素拉進來。我的建議是,先擱置中國問題,處理台灣自己的問題,再來才是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在公共信任的基礎上找出三黨對於台灣階段性的共識。
所謂全球化是「國與國之間相互的互動」,是相互而不是單向。以歐洲整合來說,他們是增加一個認同,而不是放棄對於原本的認同。我們要加上新的認同也可以,但是必須要先建立自己的認同,再來才是加上全球化的東西。
我建議新任總統先從人民信任做起,不能從國家認同做起。先將國家制度以及公共信任建立起來,再來才是處理國家認同及憲法的問題。
要想清楚我們國家在哪裡?主權在哪裡?兩岸問題很重要,但是要處理兩岸問題之前,必須要先將自己是誰弄清楚;即使將來兩岸要統一,也要先將自己的位置弄清楚,這是做為國家領導人,無可推卸的責任。(張元祥整理)
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帥化民:維持兩岸「動態和平」現狀
台灣目前在國防戰略上有一個很大的迷思,我們太過期望「美軍援台論」。以我個人的研究,美國大舉出兵的可能性甚微,台灣問題或是中國問題,並不是美國或先進民主國家目前最迫切的國際議題。
從長遠戰略目標來看,美國對中共極權政體是循「蘇聯和平崩解」模式,透過協助中共經濟發展與累積中產階級力量,從內部產生「和平演變」的效果,將中共轉化成一個民主國家,那目前的台灣問題與亞太安全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台灣的國家目標是「求生存、求發展」,而美國的中國政策是「期待中共和平演變」,因此我們最好的作為就是維持兩岸「動態和平」現狀。
所謂「動態和平」就是要加強雙方的交流,即使有爭端,也不要口出惡言,留下未來談判的空間。另外,配合國際的「和平演變」戰略目標,積極推銷台灣的民主模式與發展經驗,以兩岸語言、文化的共通性,這對促成中共威權政體的轉型絕對有幫助的。
新總統就任後,我認為他的第一要務是立刻修補因為公民投票所造成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的裂痕。其次,「維持兩岸間動態平衡」有助於營造台灣的最佳利益與開拓空間,新任總統必須清楚而誠實面對兩岸間的整體國力,才能擬定可長可久的國防戰略架構。(張元祥整理)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蔡勳雄:創造「附加價值的台灣」
受到全球化競爭結構以及中國大陸崛起的影響,台灣的經濟環境面臨空前的挑戰。總統必須有一套對於台灣產業發展政策完整的想法與作法,我們的產業發策略一定要從過去「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轉型成「附加價值的台灣」(Value Added in Taiwan),將台灣建立成亞太營運中心或是運籌中心。
在經濟因素上,新任總統的當務之急,就是儘速恢復民眾及投資者對台灣的信心。過去一段時間,台灣景氣不佳,有很重要的因素是民間與政府的投資都明顯的不足,未來政府能做的,除了將過時的法律限制逐一鬆綁外,在公共投資與建設上,也應該要恢復到過去至少每年新台幣5000億元的標準,一方面可以促進經濟與景氣的活絡,更重要的是,公共投資增加可以創造許多就業的機會。
總統也必須立即解決目前政府財政赤字惡化的問題,並督促政府撙節不必要的開支與浪費。此外,還要改善台灣的投資環境,全力拚經濟,經濟活絡,稅收自然會增加。
在非經濟因素上,兩岸關係還是最根本的問題。兩岸關係緊張,國內外的投資信心就會不足,新的技術、新的國際網絡就不可能引進國內;兩岸關係不能和緩,中國大陸就會毫無理性地打壓我們,台灣常此下去,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兩岸不能打破僵局,三通直航的問題就不可能突破,在大陸發展的台商將被迫切斷與台灣的臍帶關係,在大陸賺取的資金也不可能回流台灣。
國內的部分,我認為總統應該要推動台灣第二波的「大和解」運動。台灣不但需要族群的大和解、更需要政黨的大和解。政府也應該做到政策穩定與透明、解決黑金問題,以及依法行政等基本要求。
個人的部分,總統應該要誠心誠意拚經濟,摒除意識型態等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重建民眾的信心;在兩岸關係部分,更應該降低對立氣氛,從全球化以及台灣整體發展的角度,建構一套可行的經濟與產業發展策略,才能再創下一波的台灣經濟奇蹟。(張元祥整理)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召集人蘇起:朋友多多 敵人少少
台灣要站起來有三個方向。第一,外部要安定,就是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要好。第二,內部要和諧,我們目前沒有決定統獨的能力,不需要為了統獨、省籍問題破壞人民感情。第三,執政團隊不要光說不做。
在兩岸關係方面,我認為大陸既是機會,也是威脅。面對機會,我們要把握,對於威脅,我們要抵抗。我希望新政府能有計畫地推動兩岸和平,作法包括︰
一,立即進行和平之旅。上任前到中國訪問,要求中共凍結並開始撤除在台海對岸部署的飛彈。
二,建立「空中安全走廊」,展開制度性對話。
三,共同參與國際組織。主權爭議先放一邊,共同參與國際組織,建立合作模式。
四,逐步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區域經濟整合勢在必行,兩岸應謀求經貿合作。
五,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終止雙方敵對狀態、建立長期對等、和平的架構。
在國際外交上,國名使用「中華民國」。不過為爭取參與國際組織的機會,名稱可以有彈性。重要的是要採開放態度,簡單來說就是「朋友多多,敵人少少」。
新政府上任後在國際外交上立刻要做的三件事:第一,修補跟美國的關係。目前我們和美國的關係是自1979年斷交後最壞的階段,不僅與美方關係惡化,連跟日本、法國、泰國、印尼都有摩擦。我很擔心再這樣下去,台灣會被邊緣化。所以和美國恢復以前互信、互賴關係是很急迫的。
第二,修補跟日本的關係。日本官方公開反對台灣公投,顯示以往友好關係正在轉變。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提升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
現在大陸積極與各國經貿結盟,台灣如果再如此封閉,怎麼競爭?很多企業已經外移,我擔心台灣會慢慢邊緣化。台灣是海島,不能變成孤島。我們必須有更開放的心態,才能走得更長、更遠。(林韋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