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東和鋼鐵公司董事長侯貞雄:看經濟問題需要世界觀
我期望未來的新總統,能將國家資源運用在促進文明進步的地方;以開闊的胸襟對待人才,看待兩岸關係;從世界觀的角度來解決經濟問題,並且能以執行力實踐選前的政見。
我認為台灣的經濟還是處於「政策指導型」的經濟,政府的介入對經濟發展滿重要的,例如政府可以減稅,這種創造投資的誘因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上。政府部門的投資也比民間投資更具帶動經濟的作用。台灣一直是走「計畫型經濟」,在我們還未發展為完全「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經濟前,政府應該持續加強公共投資,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國家的資源應該適當運用,只要用在能促進文明發展的方向就沒有錯。人才資源的運用也要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應把人才和政治問題一併考量,畢竟人才是屬於國家的。
大陸現在是世界工廠,許多台商在大陸發展,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可以讓大陸借鏡的地方很多,雖然兩岸關係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卻可以漸進的方法去改善。
政府看經濟問題需要世界觀,台灣的經濟問題是世界性的,不論誰當選下屆總統,都面臨同樣的課題。
兩岸的經濟關係可以從三個層次來分析,最上層是WTO(世界貿易組織),再來是CEPA(中國內地與港澳間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以及自由貿易區。這三個層次的發展對台灣經濟各有利弊,我們要運用自己有利的條件和資源,找到自己的利基點來發展。
台灣是OEM製造中心,必須靠便宜的土地和人力,但現況是台灣的土地和人力條件不如中國大陸,所以我們的經濟應該轉型,朝向「創新知識型經濟」發展。科技的發展日新又新,台灣只要跟著世界先進國家的發展方向走,例如新興的奈米科技,不要離先進國家太遠,台灣的經濟還是有希望的。(林美姿整理)
台灣區電電公會理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發展科技政府不能缺席
就科技和經濟層面,新政府上任後,有幾件事必須要做。
一、成立經貿特區。經貿特區成立後就能引進外籍勞工,減少人力成本。成本降低了,台灣產業就不需要外移,反而能降低失業率。其次,經貿特區的貨物有免稅優惠、能自由進出,可以做到即時出貨。最後,資金可以自由流動,讓國外資金隨時可來台投資,企業競爭力也能因此提升。
二、推動兩兆雙星。台灣的生物科技產業規模小,政府只鼓勵是不夠的,應該給予協助,讓生技產業大型化。另外,3G時代來臨,數位內容是重要關鍵,提高3G附加價值是台灣未來賴以成長的重要環節。如果能夠軟硬體兼施,我們就能有更牢固,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建立資本市場。政府不能把台商當風箏,萬一斷線就不見了。如果能妥善建立與台商的關係,讓台商在台灣研發、營運、集資,就可以做到「立足台灣,全球布局」。
四、建立標竿企業。政府應該輔導企業建立標竿機制。以3G為例,韓國通訊領域能蓬勃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看準通訊領域中3G大餅,積極整合通訊產業的人才。竹科的建立也有政府力量做推手,未來產業發展也應如法炮製。
五、落實貨運便捷化,把亞洲的國際採購中心(IPO)留在台灣。台灣有足夠的條件成為發貨中心,我們與多個國家及航空公司都有航空協定,管理及機動能力也很強。如果能利用這個機會把IPO留在台灣,台灣的就業機會將增加。
六、發展觀光事業。我們有五萬六千個廠商在中國大陸,共投資1000億美元給大陸。如果大陸人可以來台灣投資或觀光,台灣的觀光業、服務業就會跟著帶動起來,我們的就業人口也會增加。(林韋萱整理)
美僑商會會長吳王小珍:要生存就要成為經濟強國
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總統須具備很強的國際觀,要瞭解國際化的重要性,並要能領導台灣和國際接軌。台灣這麼小的島不可能獨活,必須跟外界有良好的接觸。
台灣現在面臨的困境,第一是全球環境衰退。第二,政黨間衝突不斷,致使許多法案被阻止,這也包括很多帶動經濟發展的法案。第三,台灣製造業已發展到極致,別把精神、資源用在抓住製造業和工業;該把眼光放遠,看未來台灣經濟要如何轉型?要吸引什麼樣的產業?
美僑商會每年都針對台灣財經政策出一本白皮書,裡頭談到幾點具體的方向,希望政府能落實以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首先是金融改革,像是黑金困擾,或像銀行債務若不清除,恐怕對投資環境會有負面影響。
另外要建立健全的智慧財產權保障措施。如此國內外文化事業、商品的產權才有保障。
再來,政府對外商在投資上有諸多限制,因此無法吸引國際化大型廠商,這也是影響國際化進程的因素。
最後,國內的醫療、健保制度也希望有所修正。例如國際性的大藥廠推出新藥,必須花很大成本做研發測試。但是國內不採用這些經過測試的藥品,卻給本地一味仿造的藥商相同給付標準。最後還是人民的醫療品質打折扣。
台灣的領導者要有明確的方向來領導人民。比如說,教育、金融改革、是否要三通?台灣的競爭力在哪?這些都是很重要、長久的計畫,不能四年一任的,必須幾任總統一起來完成。
台灣要生存,就必須成為經濟強國。我們在國際政治上已經孤立了,經濟上如果再被邊緣化,我就不知道台灣該怎麼辦才好。
台灣有充足的資金、很好的地理位置,台灣商人有創意、敢冒險。只要上述建議能做到,情況並不悲觀,台灣還是很有希望的。(林韋萱整理)
東莞台商協會會長郭山輝:讓兩岸經濟產生互補效益
台灣對大陸的政策不斷改變,導致台灣喪失先機,無法利用大陸的廣大資源,讓大陸成為台灣繼續發展經濟的腹地。若兩岸有「經濟共榮圈」的觀念,台灣則能利用中國優勢,產生互補效果。
中國大陸加入WTO後,世界五百大企業蜂擁而至,期望未來的新總統能制定明確的兩岸政策,讓台灣和大陸經濟產生互補的效應。
台灣可以設立境外加工出口區,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取消大陸勞工的基本工資限制,配合優惠的土地政策,再充分利用我們的研發人才、生產技術和行銷能力。以中國優越的勞動力,搭配台灣的利基(人才和市場),未來台灣的經濟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中國目前遭遇到一個很大的衝擊,當初為加入WTO,中國簽訂了十五年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條款,造成外國廠商控告中國傾銷的案例很容易成立,一旦被課反傾銷稅,稅率會提高很多。由於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製造成本很低,許多國家都開始引用這條WTO的條例,對中國展開攻擊。不少跨國企業為了避險,已在尋找新的生產基地,如果台灣能在沿海開放設立境外加工出口區,就可以把需要大量勞工的產業移來台灣。
兩岸之間可以立即節省時間和成本的就是三通。如果兩岸三通,台灣就有機會發展成國際轉口港。
這次兩黨的政見都回應了台商的需求,但下屆總統當選人,如果未能實踐承諾,政府不僅會喪失公信力,也會受到選民更嚴苛的檢驗。以前的經驗讓台商瞭解到,選總統不僅要看政見,還要看他的執行力。(林美姿整理)
上海市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兩岸關鍵是「談」的問題
兩岸有許多事不是大事,關鍵是談的問題,現在中國大陸已經比較有彈性,只說要民間對民間談。台灣說,大陸沒有民間,他們是「一套班子,兩塊招牌」,那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呀!譬如談直航,就由交通部官員成立一個民間單位,去當理事長來談,山不轉路轉嘛。我們要少一點政治,多一點經濟。
兩岸間的大事,像直航一定要做;小的方面,像大陸學歷認證,如果大學不行,起碼中小學差異不大,總可以吧!兩岸金檢趕快解決,台資銀行在大陸才能營業;健保最好能找大陸醫院合作;台商返台上市的門檻,比到新加坡、香港上市的成本還高,這不合理。
未來會有更多人到大陸經商、工作、念書,政府若沒有配套措施,損失的還是台灣。
兩岸經濟有許多問題需要政府解決,陳水扁總統最近提出「四項擴大政策」,回應台商的要求。可是這些問題我們已經提了三、四年都沒有回應,卻在選前回應,台商會覺得「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因為這幾年政府開的支票都跳票。
而且從政府回應到實現政見還有很長的時間。四項擴大政策中,只有擴大小三通的適用範圍可以馬上做,其他如擴大兩岸貨運便捷化、開放大陸台商醫院就醫的健保給付、擴大補助台商學校教育經費等,都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做到。這些問題看大不大,看小不小,就看台灣是不是願意談。(林美姿整理)
台灣土地銀行董事長魏啟林:體察民意凝具共識
總統是一國的領袖,而不是某一黨的領袖,他要給人民信心,提供領導力,最重要的是要凝聚共識。
總統也好比是一艘船的船長。最好能每一季在電視上和人民侃侃而談,他要把我們帶領到那裡去?告訴人民前面有什麼風雨?他覺得國家現階段和未來的方向是什麼,他施政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他遇到哪些挑戰和困難?全國人民要如何來支持和配合?
總統更有必要提供政通人和,安定的政治環境。新一任總統不論是誰,應以更大的包容力緩和選舉時的摩擦,走向朝野和解,以利施政。
總統更需要體察民意。瞭解人民最關心的事,解決大多數人民最迫切的事。
過去,台灣是靠獎勵研發、投資來提升台灣經濟;未來,重心可能要轉為靠政府獎勵廠商提供就業機會,才能解決下一代的失業問題。
政府財政困難是新任總統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維京群島(BVI)和開曼群島,單單是台灣即吸引七、八萬個公司在那裡登記設立,創造當地十幾萬個金融服務業就業機會。如果政府政策能著眼於將台灣發展為一個大開曼或大維京群島,台灣的金融業其實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可以為台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自從國際間成立WTO組織,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已愈來愈重要,但是台灣平面和電子媒體對國際視野的關注,其實很不夠。不論台灣在國際間的社會地位如何,邊緣化往往是因為自己不夠國際化。(楊麗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