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王瑞瑜接棒王永慶,打造台塑成新能源護國神山?

胡華勝
user

胡華勝

2022-07-06

瀏覽數 38,250+

圖/台塑集團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台塑新能源科技提供
圖/台塑集團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台塑新能源科技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台灣傳統石化能源產業龍頭台塑企業,象徵能源轉型新里程的「台塑新智能科技」正式浮出檯面,由台塑集團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擔任董事長,宣誓「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4大領域業務核心,目標要打造台灣的能源護國神山。

台塑透露,集團布局新能源,因為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還在世時,就已預見人類面臨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可望是解方。當時他就直指核心,電動車成功關鍵在掌握電池製造,配合低成本生產條件和管理。自此,台塑開展電池業務。

如今,時隔26年,台塑傾集團之力,催生台塑新智能科技,從資本結構來看,台塑、南亞、台塑化各占25%持股,台化持股20%,台塑生醫也占5%,其戰略意義與產業位置可想而知。

王永慶預見電池是未來能源枯竭解藥

王瑞瑜透露,成立新智能科技要回溯到父親王永慶。他在1990年代看到能源危機與環境保護議題,並預言電動車時代的來臨。當時台塑便開始尋找適合的電池材料。

1996年台塑派人赴美,技轉關鍵電池芯技術,並成立南亞研究中心。甚至,許多人不知道,當年成立的台塑汽車,目就是為電動車。可惜當時時空背景尚未成熟,電芯研發並沒有成功,台朔汽車的電動車夢想,也無疾而終。

王瑞瑜強調,台塑企業從來沒有放棄過「電池」,不斷追尋適當的電池原料。2008年,集團掌握鋰鐵正極材料,成立台塑鋰鐵公司,遺憾的是,因電池容量低於鋰三元,始終難以攻下電動車主流市場。

從沒放棄過「電池」,掌握電池者得天下

但集團始終沒放棄,十多年來,默默耕耘,更在台塑生醫成立電池專案部,從電池芯、模組,到BMS、儲能,取得一連串認證,光電池芯認證有6個、模組認證有5個、電池子系統認證有4個,每個認證都得花上2年的時間;也在全世界銷售了1000多組的不斷電系統(UPS)。

台塑一邊發展技術專利與認證,也同步布局電池回收與循環再利用,透過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取得關鍵技術後,未來計畫在台灣成立自己的電池回收廠。

除了台塑生醫,台塑鋰鐵等四大公司,也掌握電池關鍵材料,包括銅箔、隔離膜、電解液等。可以說台塑集團在新能源產業的布局上,從上游材料、中游電池慕及下游產業應用,布局完整。

台塑企業新能源產業布局。新智能科技提供

台塑企業新能源產業布局。新智能科技提供

集團耗時十數年,累積從電池關鍵材料、零組見到車輛出海口經驗,更確定電池的關鍵重要。負責台塑生醫電池模組設計與管理系統技術的洪平松博士更直言:「掌握電池者得天下。」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鋰三元雖好但是原料愈來愈少、愈來愈貴

洪平松分析,鋰三元主要材料是鎳、鈷,全球的產量稀少,相對於鋰鐵的主要材料是鐵,產量較豐富,全球有85億噸。

全球的鎳跟鈷產量,前者有8900萬噸、後者有700萬噸,預估只能滿足全球4億部的電動車使用,也因為其稀少性,明顯的可以看到未來鎳、鈷除了愈來愈少,也會愈來愈貴,不符合經濟效益。

從使用時間壽命來看,鋰鐵循環壽命可超過3000次,同時具備安全性及高功率特性,甚至若與鉛酸電池相比,鉛酸電池高耗電高、高耗能的特點,更是遠不及鋰鐵。洪平松斷言,鋰鐵世代來臨了。

斥資160億元,台塑搶進電網級超級儲能站

台塑規劃,2025年前,台塑新智能科技將投資160億元,分兩階段在彰濱工業區崙尾6.1公頃的土地上打造磷酸鋰鐵電池芯廠的生產基地,第一階段容量達2.1GWh、第二階段容量為5GWh。

另一方面,因應電池芯廠量產前、新能源市場的龐大需求,集團同步在台化彰化廠區先設置產能200MWh的鋰鐵電池模組產線。目標2023年12月達1GWh。

儲能方面則規劃2022年底前設置5處,裝置容量合計達50MW的儲能站,甚至也規劃2座100MW,總容量達200MW,堪稱是電網級的超級儲能站。

此外,台塑新智能科技也攜手日本第六大商社雙日集團,以及協禾國際、達方及中保星生等,啟動台灣、日本、美國家庭用儲能市場布局,規劃推出12.2度電居家儲能系統,容量可供4口之家日電力備用需求,目標要年銷售量1萬組。

王瑞瑜表示,新智能科技在角色上扮演加速推動新能源產業鏈整合,除了是台塑集團邁入新能源的里程碑,更負有推動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責大任,要讓電池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