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策略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如何應付競爭者?如何轉型?要不要多角化?垂直整合?如何做國際化?有些經營者認為企業像人一樣,有病就一定有對應的藥可治。因此企業要轉型,一定有最佳的轉型策略,最好的國際化策略,管理學上一定有最佳的組織設計。換言之,許多管理人員追求的是一顆魔術子彈(Magic bullet),認為找到魔術子彈,企業就可長治久安。事實上,管理不同於科學,沒有絕對的公式適用於所有的決策情境。管理上絕對沒有所謂的魔術子彈。筆者碰到許多EMBA學生來學校追求魔術子彈,不免失望而返。
既然沒有魔術子彈,企業界就去追尋其他企業成功的模式,認為模仿成功企業的作法,也可以打造本身成功的契機。所以有名的公司都有作者事後諸葛解釋某某公司為何成功,HP way,微軟way, GE way, IBM way, McKinsey way……,紛紛出爐,但事後諸葛猶如瞎子摸象,每人認為公司成功的祕訣不同。有人說老闆英明,有人說得天獨厚,有人說管理流程優良,執行力強,反正企業成功了,可以歸功於任何事,但統統學不來。(如果學得來,會公諸於世嗎?)
我們再退而求其次,尋找一套有系統的思惟架構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例如,解決策略形成有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多角化問題有BCG分析模式(即BCG矩陣,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管理書籍紛紛介紹新的思惟模式,流程再造三部曲,知識管理七步驟等等,這才是風險最高的作法,因為我們認為有這些思惟模式,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
事實上,每個模式均有盲點,忘了這些盲點,盲目使用模式通常是失敗的開始。尤其每個公司的情境不同,模式最多只能解決一半的問題,其他要靠新的辦法解決。因此有這些思惟模式,反而建立先入為主的慨念,阻礙創意產生。
思惟架構不可靠,唯一可倚賴的是管理邏輯,不管是瞎子摸象的結果,還是教科書的告誡,企業經營有一套因果關係緊密相連經營邏輯,企業的策略和組織結構都是在管理邏輯下的產物,而每個公司的經營體質、市場地位、資源結構均大不相同,硬要套用些SWOT、BCG或者其他成功公司的作法,有如削足適履,無法導出最適本身條件的策略和組織。
無怪乎哈佛商學院MBA訓練不強調管理知識的教導,而完全以個案為主,從個案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管理邏輯和解決問題的創意。企業要追求的是本身經營邏輯的正確與否,而不是魔術子彈或過度簡化的思惟架構。(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