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今天的成績,可說是創辦人趙耀東三十三年前的播種,」中鋼前任董事長、立法委員王鍾渝持平地指出。
偉大的觀念,讓企業永續經營,甚至在三十餘年後仍結出燦爛的果實,在中鋼身上可以得到最佳的印證。
不論古今中外,公營事業或受限於繁複無彈性的政府法規;或淪為政治酬庸,無法專業經營,致使經營效率大打折扣。即使是民營化之後的「公股」民營事業,也不例外。
為了避免公營事業的弊端在中鋼發生,中鋼創辦人趙耀東,早在創辦之初就和政府協定,給予中鋼合理的經營模式,明文制定一套「人事權自主、會計權自主、採購權自主」的「中鋼公司特別管理辦法」,成為中鋼扺抗外來「非專業」干預的最佳利器。
二十多年來,實地考察並一直鑽研中鋼成功管理模式的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誠認為,趙耀東把國營事業跳脫國營事業管理架構框框,首創台灣「公營事業企業經營化」的管理模式,是讓中鋼夢想偉大最重要的創意管理。
人事自主權,讓中鋼進用人才可以不受公務員辦法的約束,也可以不受「皇親國戚」的關說或空降,讓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考進來。
因為人事自主,中鋼還訂定依產量表現核發獎金的超額獎金制,鼓勵員工努力工作,也可為公司帶來更大的貢獻,讓中鋼員工能跳脫公務員「吃大鍋飯」的苟且心態。
會計自主權,也讓中鋼在人才培訓上有很大的彈性,1976年到1979年間,中鋼為了培養工程與技術人員自行安裝機器設備的能力,花了2億多經費,派遣了六百五十多名員工到十多個國家受訓。李誠教授認為,若非會計、財務的自主權,中鋼不可能完成整套一至四期建廠所需的員工訓練。
採購的自主權,讓中鋼不受公務機關須以公開招標進行採購之限,可自行決定以招標、比價或議價的方式辦理採購。中鋼可以同時著重品質標而非以價格標為唯一選擇的彈性空間。
「跳脫公營事業管理架構的『中鋼經驗』,得以拒絕政治力介入中鋼營運,堅持專業經營的理念與制度,直到今天,仍是值得台灣借鏡和學習的管理模式,」李誠指出。(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