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企業,像是見風就長的強韌野草,什麼樣的政治風暴、經濟野火,都無法吹垮燒滅這座島嶼的經營之心。
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但想一試身手的仍大有人在。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去年1月到11月的統計數據,平均每個月有兩千五百零四家公司關門大吉,撤銷登記或宣告倒閉,但也有三千兩百二十三家新公司登記進入市場。
因著一股開墾精神,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可以忍受最長的工時、最低的毛利,在不穩定的景氣波動中奮勇向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去年的調查指出,台灣上班族的全年工時為兩千三百七十九小時,勇奪全球之冠;許多製造業在10%不到的毛利率裡掙扎求生。
遊戲規則總是如此,80%的資源,操縱在20%的企業身上,企業家飢渴找尋各種可能讓公司翻身的「觀念」,為的就是能夠躋身這20%的典範中。
但「觀念」的採買甚至建立,並不是容易的事。台灣的資訊患雜不患寡,小小的彈丸之地,居然有八千多種雜誌、四百多種報紙,兩百五十幾個電子媒體,即使只看財經企管書籍,也是汗牛充棟,每天都有無數觀念、資訊到處流竄,要沽哪一味,才是真的對味?
仔細審視台灣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的公司,多半有一套獨特理念支撐。
半導體龍頭台積電透過「虛擬晶圓廠」觀念,與IC設計客戶共創雙贏;鴻海自創「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and Service)零組件模組化快速出貨與服務」,躋身全球前五大電子專業製造廠;宏?用「微笑曲線」笑傲資訊品牌界;台塑則以「魚骨理論」的成本控管,建立產業規模;聯強以「需求鏈」破除庫存迷思,成為資訊通路霸主;趨勢科技的「超國界經營」,不但讓它成為電腦病毒終結者,更將趨勢的品牌拱上了台灣第一。
《就是這個IDEA!》一書作者戴文波特清楚點出,一個管理觀念,要改變企業管理與經營模式,並且能夠普遍為大眾接受的關鍵在於:要與「時代精神」接軌。國外企業如此,這些本土範例也不例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服務觀念的崛起與資訊科技的應用。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為主,設法降低成本成為企業的中心使命。過去,企業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外乎是提升技術,或壓低營業費用率,但隨著競爭加劇,觀念也必須與時俱轉,價格不再是搶單的唯一利器,還須講究服務精神。
以台積電為例,虛擬晶圓廠的概念,就是透過網路,把晶圓廠搬到客戶後院,IC設計公司客戶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追蹤生產進度與良率,並可在同一塊光罩上各自認養區塊,降低客戶自行開發的成本,此舉不但讓台積電叱吒半導體界,有潛力但規模不大的客戶也可與之共存共榮,聯手打贏美國大型整合元件廠。
霸氣的鴻海,在客戶服務上卻很細膩。獨創CMMS模式,強調從產品設計、關鍵零組件自製、量產、組裝、全球交貨一手包辦,不只強調「快速」,更提供客戶全球維修服務。
IT(資訊科技)於二十世紀末趨於成熟,本土前瞻管理觀念也趕搭IT的順風車,用網路降低管理障礙,甚至實踐全球運籌夢想。
聯強國際利用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帶動「需求鏈」,確實掌握末端需求,降低庫存積壓,奠立資訊通路第一品牌的地位。
台塑是另一個將IT應用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例子。「魚骨理論」強調對終端細節的控制,利用IT,只需一個控制室,就可以管理八個大安森林公園大小的廠區,小至可降低耗損、防止公安意外,大至可精確計算原物料生產儲運,並做為採購原油時點的依據。近十年來,台塑95%的利潤就是拜成本降低與效率提高所賜。
從網路來的,更須從網路解決。防毒軟體廠商趨勢科技強調布局全球化,除了兼容世界各地分支點的長處以外,也能在新病毒擴散時,在第一時間內降低傷害。
「品牌」的頓悟,也是台灣廠商近二十年來的觀念轉型。宏?董事長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經典論述,強調產業要有競爭力,必須朝微笑曲線兩端移動,一端是知識,另一端是品牌,唯有增加附加價值,才能擺脫微利的宿命。
正如《就是這個IDEA!》所提及的:在實行觀念的行動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強大但未被說出的力量,那就是:不確定。
為了應付紛至沓來的變化,經理人只能積極採買觀念,淬取為自成一格的典範。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方案,觀念的建立,是一個連綿不斷的吸收、轉化、調和的過程。對企業來說,翻覆或成長,有時候只在這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