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是海峽兩岸許多人都會關心的議題,但它可能也是最常被人用感性來觸摸而不是用理性來瞭解的議題。一般人能掌握的相關資訊,與他(她)對兩岸關係的重視程度相比,可說少得不成比例。
原因很簡單。
第一,「兩岸關係」是個嶄新的政策與研究領域。連「兩岸關係」這個名詞都是在1987年經國先生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才出現。民間累積的研究成果遠比其他領域來得貧乏。
第二,兩岸關係牽涉的範圍太大。要適當瞭解這十幾年的兩岸關係,只看海峽兩岸的雙邊關係,絕對是不夠的;必須要同時抓住三個角與三個邊共六個因素,才夠全面而且透徹。這三個角就是美國、中共與台灣各自的內部因素;而三個邊就是兩岸關係及美國與台海雙方的關係。
要知道兩岸關係「是什麼」,可能只看這六個因素中的兩岸雙邊關係就夠了。但若要知道「為什麼」,恐怕就必須同時探究其他五個因素,才能窺得真相。
兩岸關係大致可包括五個面向:從硬而軟,軍事、外交、政治、經濟與文化。「軍事」與「外交」抓在政府手上;「政治」虛虛實實,忽前忽後;「經濟」與「文化」的內涵又浩如煙海。誰敢聲稱抓得住這五個面向的全貌?
第三,政府掌握的資訊雖有漏洞,但最接近完整。它對兩岸關係五個面向的掌握固然如此,對其他三角兩邊亦然。
引爆大陸民族主義戰火
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直接牽動大陸最敏感的「民族主義」神經。
以目前的情況看,這部分的主動權仍然在台灣手上。如果台灣不去主動刺激大陸的民族主義神經,北京領導人將大鬆一口氣,樂於轉身處理其他複雜困難的內部問題。反之,中共民族主義極可能促使北京不顧其他國內外難題,改採更強硬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由於胡錦濤世代的權力格局不如過去穩定,「台灣問題」會成為權力鬥爭的任何一方都不敢讓步的重大議題。也正因大陸「民族主義」日益飽滿,「經濟成長」逐漸破損,北京訴諸武力解決的動機可能會比以前更強烈。
此外,中共必然也要考量台灣的意圖。如果中共在台灣2004年大選後發現,它不能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它就可能會做政策的對應調整。以目前宏觀變數來看,調整方向顯然較可能趨硬。屆時可能影響中共決定的因素,諸如「台海軍力對比」、「美國介入的可能性與力道」及「代價」等等恐怕都屬次要。最重要的應該是時機的拿捏,當然這又牽涉到北京對台灣內部政經情勢及國際情勢的衡量。
中共這些決策考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更難由外界來研判,假設中共以「奇襲」的方式攻台,必然會盡可能「欺敵」在先。既「欺敵」,當然就不一定循過去「文攻武嚇」的途徑了。
美國傾向務實
會不會真的走到這一步,自然也必然牽涉到美國因素,美國首先要決定是否介入。如果台灣像1996年一樣在舉行大選前被中共無端威脅,美國很可能會再度出兵援台。
但如果台灣方面被認為主動挑釁,破壞現狀,美國袖手旁觀的可能性就很高。對華府來說,2004年台灣大選將是對美國政策極大的挑戰,因為它是1995年與1996年情境的總和。也就是說,它既是「台灣民主選舉」,也是「台灣製造麻煩」。
陳水扁聰明地把「制憲」等挑釁性議題包裝在大選的情境中,就等於考驗美國如何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中做選擇。從布溫會看來,小布希政府似乎已做出傾向「務實」的初步結論。
此外,美國的決定必然涉及其國內政治。目前美國國會固然友台力量很大,但近年多次民調顯示,半數以上的美國人民不願「為台灣挑釁中共而援台」。將來國會能否堅決挺台,不無疑問。
其次,美國可以分多少動能在這個區域。冷戰後的美國幾乎被迫連年征戰,這些戰事,依規模大小,自然不同程度地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動能。而在亞太地區,除了台海外,美國更需要擔心北韓的動向、印度及巴基斯坦的緊張對立及印尼與巴基斯坦之間內爆的可能性。以上所有問題,北京都有不同程度的槓桿操作。
再其次,要看中共對台用武的方式。倘若中共使用一般估計的「奇襲」方式,美國的優勢就不再是壓倒性的,而是相對的。戰局的結果當然就更加取決於台灣本身,即台灣能撐多久,對政局有何衝擊,如何因應等等。
以上分析顯示,現今的台海情勢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險峻。可以感到欣慰的是,經過「經濟奇蹟」與「民主化」的台灣已非吳下阿蒙,居然可以牽動台海局勢與大國互動的變化。但人們也不應忘記,民主化的台灣政府,應該對東亞局勢的和平與安定負起更大的責任,更何況台灣本身最直接地承擔它自己行為的一切後果。
《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作者:蘇起
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30日
定價: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