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升溫已成為全球央行面臨的棘手問題,美國聯準會(Fed)和台灣中央銀行將於周四(16日)先後宣布最新利率決策動向,為抑制物價上漲壓力,一般預期聯準會將升息兩碼(0.5個百分點),而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央行將至少升息半碼,不過,考量對經濟層面的影響,央行可能在6月之後暫緩升息步調。
聯準會將於台北時間16日凌晨2時宣布最新決策決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指出,預期聯準會將升息兩碼,7月則再次升息兩碼,而更值得關注的是聯準會主席鮑爾的最新經濟預估和點陣圖,可用來判斷聯準會的升息路徑;若聯準會的升息立場更為鷹派,美元可能再次走升。
央行則將於16日下午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在3月跟進聯準會升息一碼後,這次是否再升息頗受市場關注。央行前一波升息是2011年6月的事,近10年國內利率「只降不升」,2018年楊金龍升任央行總裁,前年3月因應疫情降息一碼,重貼現率來到1.125%的新低,3月是楊總裁任內首度升息。
學者表示,央行以往對於升息與否都以穩定物價為首要目標,其次是考量經濟成長,最後才會考慮台美利差問題。目前美台都面對通膨惡化帶來的物價上漲壓力,聯準會最高可能一次升息三碼,央行有機會「連二升」,但考量經濟成長,預期央行只會升息半碼、最多一碼。
央行理事張建一認為,周四升息機率大,但幅度是半碼或一碼仍待理事們討論,因為「民眾感受很重要」,央行要考慮通膨,又不能過於傷害經濟。張建一說,央行目前陷入「兩難」,究竟要關注通膨還是疫情?不過,觀察台灣去年、今年經濟成長均優於美國,通膨率雖遠低於美國,卻高於2%通膨警戒線,且疫情雖然嚴峻,經濟活動仍照舊,理論上還是會升息,只是升多少的問題。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若供給面沒問題,升息壓抑物價就會有效果,但目前供給面有問題,輸入性通膨使政府無著力點,若透過升息壓抑需求面,反而會壓制家庭經濟。
此外,升息對於產業衝擊也將浮現,吳大任說,聯準會升息若太快太猛,將使排擠美國非必要消費,我國出口至歐美的產品都將受衝擊,出口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出口出狀況、內需又無法提振,基於這些理由,央行應慎重考慮,即使升息幅度也不宜太大,他預估今年升息應至6月為止,央行應會重新考慮經濟停滯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2022.06.12「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