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公園革命 給雉鳥城市新家

伍淑芳
user

伍淑芳

2004-01-01

瀏覽數 19,050+

公園革命 給雉鳥城市新家
 

本文出自 2004 / 1月號雜誌 第211期遠見雜誌

冬日的午後,暖暖的陽光灑在大地上。高雄左營蓮池潭邊,一群人正在賣力工作。簡安良面對水塘的美景寫生,將蒼鷺的英姿躍於紙上,準備把畫作拿去義賣募款,簡太太戴著斗笠,幫忙整理苗圃,曾清家則是忙著用相機記錄媒體正在進行的採訪活動。

這些人都是洲仔溼地公園的義工。有些人已經退休,每天「朝七晚九」來幫忙,從鋸木頭、搬東西,到鋪石板路,義工吳育彥說,「看有什麼需要就做什麼,」當義工兩個月來,他已經瘦了十公斤。

也有人放棄既有的工作,來這裡追求理想。2003年8月出任「水雉返鄉計畫」執行長的謝瑞訕,是四、五十位義工的大總管。從2月起他放下自己環境改造工作室的事業,整整半年沒有收入。他說,「如果事業和興趣不能兼顧,那就降低生活的需求,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吧!」

到底是什麼力量把這群人凝聚在一起?他們的夢想是要建立全台第一座以鳥類為主體的公園,讓台灣的保育類動物——水雉——多一個棲地。

隨著台灣土地不斷開發,水雉棲地日益減少,中華鳥會在1997年調查發現,當時全台水雉總數不到五十隻,瀕臨絕種。當高鐵路線確定通過台南縣葫蘆埤,等於是直搗水雉的最後一塊棲地。為了留住水雉,環評審查結論要求台灣高鐵公司另找一塊地,營造適合水雉棲息的環境,做為補償。

於是在2000年,由台灣高鐵出資,愛鳥人士組成水雉復育委員會,在台南官田進行水雉復育工作,經過三年的努力,成績斐然,目前水雉的數量已增加到一百五十隻。

但是,受到腹地大小的限制,台南官田的生態承載量已經飽和,而且,從保育的觀點來看,全台的水雉都集中在台南官田,是非常危險的事。

因此尋找下一個棲地,是保育水雉的當務之急。保育團體首先就看上了高雄左營。

最早發起搶救水雉行動的前高雄鳥會理事長邱滿星認為,高雄左營最有希望成為水雉下一個棲地,「它距離台南官田只有一百公里,而且紀錄中每年都有幾隻水雉停留。」

事實上,台灣第一筆關於水雉的紀錄,是1865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的。

因此,當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高雄市野鳥學會、文化愛河學會和綠色協會等團體得知,左營蓮池潭旁的「左營第一號公園」,原本要做為「民俗技藝園區」,卻因為經費不足而暫緩時,立刻向高雄市政府爭取將這片土地做為推動「水雉返鄉計畫」的溼地公園。

在幾經溝通後,2003年2月開始,高雄市政府整地、挖池、放水,營造人工溼地的環境。5月溼盟和市政府正式簽約,認養洲仔溼地公園兩年。

培育觀念來自親近自然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局長林欽榮就說,水雉返鄉計畫對市政府和市民來說都是思惟上的衝擊。因為洲仔溼地公園不僅是台灣第一個以鳥類為主體的公園,由非政府組織(濕盟)參與設計、規劃和營運,提供政府和民間另一種合作模式。

「我們的想法是要把原來在荒野裡保護的東西移到都市來,讓大家經由喜歡、欣賞,進而願意保護大自然,」水雉返鄉計畫召集人,同時也是濕盟理事長邱文彥教授說。

要營造適合水雉生存的環境,濕盟結合義工的力量,在水塘中植入菱角、芡實、睡蓮,「當植物長成,水底下開始出現底棲生物,鳥就開始回來了!」邱文彥滿懷期待的說。

結合在官田成功復育水雉經驗,工作人員發現,印度莕菜可以吸引水雉愛吃的金花蟲,而且印度莕菜的小白花看起來像是水雉的蛋,因此他們也在水池中種了不少印度莕菜。

因為採用有機方式,在栽種水生植物的過程中完全不用農藥,池中一度出現大量福壽螺,在一次颱風過後,福壽螺更一口氣把所有水生植物吃個精光,讓大家辛苦種植的成果在瞬間化為烏有。為了清除福壽螺,所有的義工只好下池動手抓,前濕盟理事長曾瀧永醫師就利用每天上班前或下班後幾小時,捲起褲管和袖子,開始「摸螺兼洗褲」。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很多義工像曾瀧永一樣,在水裡一待就是幾小時,然後帶著幾百斤的福壽螺上岸,只因為「人力的方式最環保」。後來,工作人員開始在水池裡飼養烏鰡(青魚),當聽到水池裡傳來「卡」的一聲,就表示又有一隻福壽螺成為烏鰡的食物。福壽螺的問題總算獲得控制。

在占地十公頃的土地上,除了水塘,其他建築也是採用生態工法,在別處枯死的樹木被運來放置在水塘中,讓鳥類可以站在上面棲息覓食,或被鋸成一小段堆在一起,創造讓昆蟲棲息的多孔隙環境。

建築採生態工法

濕盟的辦公室則是用貨櫃屋改裝,外牆鋪著曬乾的芭蕉葉,讓植物容易攀爬上去,內牆鋪滿包裝用剩的木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清涼。

另外,像建築工地用剩的建材,或是開馬路、拆房屋留下的材料,在洲仔溼地公園也展現了新的面貌。義工們把咕咾石堆成石牆,並用零碎的石板鋪成路面,一點一滴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謝瑞訕說,雖然很多建材都是廢物利用,但還是要把人文、美學的概念放入自然的生態環境中。在推動水雉返鄉計畫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經費問題。濕盟預計,經營、管理洲仔溼地公園每年約需新台幣100萬元。

邱文彥說,在施工初期濕盟已經先墊了30萬元,再加上募款所得的60萬元,「眼看只能再撐三個月了!」還好2003年11月,水雉返鄉計畫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100萬元的獎金算是幫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在極度缺乏經費的情況下,義工的幫忙顯得格外重要。謝瑞訕說,義工除了出力,很多小錢也都自行吸收,「希望能用這種精神號召企業,一起為保育水雉而努力。」

就在這一群人無私的奉獻下,短短半年的時間,洲仔溼地公園已經完成三分之一,埤塘生態初步成形。接下來第二期工程發包,要將南面的水域擴大,改善邊坡,預計要到5月才會完工。而剩下的北面第三期工程,目前還在規劃,未來有可能做為「水生植物園」或其他自然生態教學中心。

鄰近的鐵道和公路上傳來火車和汽車的隆隆聲響,和這一幅由水塘、樹林、天空交織成的田園畫形成強烈對比,不過鳥兒們卻好像並不在意。

洲仔溼地公園的鳥況,從施工前的三十多種,增為目前七十幾種,包括鷹斑鷸、紅冠水雞、白鷺鷥、蒼鷺、環頸O等,都是水塘的常客,可見鳥類多麼迫切需要棲地。

「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劉小如說,或許水雉返鄉計畫會激發台灣人一些創意和靈感,說不定哪天我們會發現,自家旁邊的小池塘就可以用來做保育工作。

事實上,墾丁國家公園龍巒潭邊的溼地和台東的大坡池,也都在整地,準備營造適合水雉生存的溼地。邱文彥說,未來的理想是將全台的溼地做串聯,讓水雉有更多的棲地。

夕陽西下,義工吳育彥問謝瑞訕,「等春天來,菱角是不是還要重種?」東北季風一來,義工們辛苦種的菱角全都被吹沈到水底去了,現在埤塘水面葉片的鋪滿率還是不夠,為了讓水雉順利返鄉,這群義工還是會努力下去,在這片珍愛的土地上繼續耕耘。

「凌波仙子」水雉小檔案

水雉又稱「菱角鳥」,是台灣保育類動物。修長的尾羽、金黃的背頸,加上藍灰色的長腳趾,展開時可將體重分散,故可輕巧地漫步在漂浮水面的植物上,又被稱為「葉行者」。水雉華麗的外表加上優雅的姿態,也為牠博得「凌波仙子」美譽。

台灣的水雉是留鳥。過去在全省均見其蹤影,近年來,水雉的天然棲地多已遭破壞,因此改在菱角田或芡實田中生存,以魚類、昆蟲、植物的嫩葉、幼芽和種子為食。目前水雉主要棲地是台南官田、高雄左營、彰化全興和屏東林邊。(伍淑芳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