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家電巨人遇到殺價高手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11-01

瀏覽數 20,850+

家電巨人遇到殺價高手
 

本文出自 2003 / 11月號雜誌 第209期遠見雜誌

「電視機要到哪裡買?」在過去無庸置疑地,大家都會回答「家電行」。

但現在賣電視已不再是家電廠商的獨門生意,明基電通、優派、聯強國際等電腦資訊製造廠與通路業者開始賣起液晶電視機,直搗家電業地盤。

眼尖的消費者最近會赫然發現燦坤、泰一等3C賣場強力促銷液晶電視(LCD-TV),和電漿電視(PDP)。亞太地區最大的資訊通路商聯強國際也在「聯強e城市」的網站中,成立「數位電視機」專區;甚至連光華商場的傳統電腦專賣店也開始大賣起液晶電視等產品。

全球電視數位化是一股沛然莫能禦的趨勢,台灣已於2002年啟動數位電視系統,計畫於2006年終結使用近五十年的類比電視訊號。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未來幾年台灣數位電視機、電視台、軟體、數位內容、多媒體等產業市場約可創造超過新台幣1500億元的商機。「數位電視引爆家電業與資訊科技(IT)製造業的正面交戰,白色與黑色電子產品的交戰,」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強調。

隨著傳統映像管(CRT)電視、相機的數位化,過去涇渭分明的家電、資訊產業,「在數位娛樂的推動下,讓兩者的界線模糊,」飛利浦影視音響行銷經理林俊元觀察。

台灣高科技業者走過近十年的快速成長期後,近幾年陷入發展瓶頸。「過去不被重視的消費電子,立刻成為當紅炸子雞,」明基電通台灣業務區營銷總監姚鴻州說。

電腦與家電合流

未來的二十年,是電腦與家電合流的時代。

為了搶奪數位消費電子的市場大餅,資訊廠商發起總攻擊,家電廠商全面禦敵;新興的網路、電視購物等通路競爭業者則虎視眈眈地伺機而動,韓國三星、LG也大軍壓境。

以液晶電視、電漿電視與LCOS(矽液晶)背投影電視為主的「扁平革命」已經火紅地展開。東元鎖定傳統電視機換機族群,推出三十吋液晶電視,售價僅6萬9900元,賣到6月間全省缺貨四千台;聲寶也不甘示弱推出售價14萬9000元的四十二吋電漿電視,與歌林不到15萬元的五十吋LCOS背投影電視在市場上較勁。

廝殺之餘,家電產業還要迎戰半路殺出的資訊廠商。中強光電、台達電相繼開發出DLP(數位光學投影)背投影數位電視機,明基、優派也投入研發液晶電視及投影機。一位家電業者坦承,「IT廠商的確是給予家電業很大的衝擊與壓力,不改變就會等死。」

「資訊通路必須重新定位為資訊家電的通路,否則等到數位家電市場起來後,就占不到位置了,」優派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汪志謙向順發董事長吳錦昌建議。

家電通路與資訊通路的經營特性截然不同,直接影響兩者的競爭策略。燦坤執行長余敬倫分析,資訊通路的操作是複式代理,委由多家通路廠商經營;新產品都是一次全面性鋪貨,所以只能拚命殺價,嚴格控管營運成本。家電業卻是自己掌握通路,控制產品鋪貨與代理權;每項新產品委由一到兩家專賣店銷售,嚴格守住價格走勢。「資訊通路對於價格的敏感度遠比家電業者高,」余敬倫強調。

「IT廠商、通路已經習慣低毛利,但是家電業卻仍想保持過去的高毛利,」汪志謙點出資訊與家電廠商的最大差異。

面對家電廠商擁有的通路與品牌優勢,資訊廠商採取「大量、低價、周轉快」作為攻堅利器。姚鴻州指出,台灣的資訊業者雖然缺乏品牌經營經驗,但是長久以來與惠普(HP)、戴爾(Dell)等國際大廠的交手經驗,練就了一身殺價好身手與國際競爭經驗;資訊產品一個生命周期平均為三個月,但電視機一個機種可以連續賣一年以上。「動作快、出手狠,敢打價格戰,是台灣資訊業的特質。」

過去,國內家電廠商的最大包袱在於,關鍵技術都是日本授權,日本技術母廠限制台商不能夠外銷。因此,台灣家電廠商一直沒有走出台灣。

東元集團家電空調暨服務事業群執行長吳宏庭坦承,「台灣家電業沒有技術自主權,沒法像電子業的大量製造,無法大規模的競爭。」

傳統家電廠商握在手裡的通路,過去是賺錢的保障,現在可能會是營運的負擔。

姚鴻州分析,以入門級的液晶電視為例,製造廠商以3萬元賣給代理商,在嚴格控制管銷成本下,最後以3萬5000元零售價格售出;但是家電廠商一條龍經營製造、通路體系,為確保一定的利潤,還是堅持3萬9000元的零售價。「家電廠商的價格競爭力與彈性很低,如果燦坤以IT的手法來操作家電,街頭巷尾的家電行會消失掉,」姚鴻州說。

家電業以強化服務禦敵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傳統家電通路門市除了面對資訊通路業者的挑釁,消費習慣的改變更是嚴酷的挑戰。

歌林總經理劉啟烈分析,過去年輕人認為購買電視機、電冰箱,都是爸爸媽媽的事,只有買手機才是自己的事情。

現在,家庭消費主力族群已從父母移轉到年輕人。IBM個人電腦事業處副總經理洪漢青分析,年輕消費族群喜歡產品資訊透明的購物環境,如到連鎖門市與大賣場購物,並且大量使用信用卡消費,「數位家電是一種購物文化的改變,年輕人已經跟街頭巷尾的家電行漸行漸遠。」

面對競爭者環伺,家電業者不約而同地強化既有的通路以及維修服務體系。「數位家電要有品牌與通路,才會有競爭力,」東元吳宏庭強調。

擺脫家電的傳統印象,搶攻年輕族群市場,是家電業邁向數位家電的行銷策略。

東元、聲寶與歌林這三家老牌的家電廠商,紛紛在近一年將延用數十年的LOGO重新設計,加入活潑、數位的元素。「歌林改成年輕化的企業識別系統,就是要讓年輕人覺得買家電是自己的事情,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劉啟烈說。

曾擔任玫瑰唱片總經理的吳宏庭表示,東元將利用旗下通路,在資訊業者站穩之前,將東元商品快速、大量鋪貨,並且透過密布全台的通路與門市據點,建立快速維修服務網。此外,強化客戶關係的管理,鎖定傳統電視機換機族群,全力圍堵資訊廠商的攻勢。

為了打贏這場消費電子產品大戰,業者紛紛培訓大批的專業解說人員,協助消費者做數位家電的整體規劃。

全國最大的3C通路燦坤,每週都邀請各家資訊、家電廠商派專員,到燦坤全省的各家分店,教育訓練現場銷售人員新產品的資訊與銷售技巧。

「數位家電的銷售,現場解說與售後服務很重要,」吳宏廷說。有鑑於此,東元密集舉辦經銷商教育訓練,課程從新產品銷售技巧到店面行銷管理等,「連家電行老闆娘也要上課,要訓練她們做到顧客一上門,就推薦東元的產品。」

電視、網路購物興起

強調商品解說、價格低廉的電視、網路購物通路,徹底改變了既有的通路產業生態。以低價衝量是電視網路購物的最大武器,「明基的筆記型電腦,東森一小時就做了1800萬元的業績,」東森得意購副總經理張琳慧笑著說。

電視購物台挾著密集、聲光效果的宣傳策略,成功地將硬梆梆的3C產品打進家庭。

張琳慧分析,3C產品的確存在很大的進入障礙,這點反而是東森的優勢;消費者到3C賣場逛,未必有銷售人員理會消費者;再者,展售的產品這麼多,銷售人員未必樣樣都清楚。但在東森購物台,整個時段只介紹一樣產品,「一台印表機花一個小時來講解,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建達國際行銷副總經理王振生分析電視購物購買行為,一是購買者的分布區域都比較偏僻,一般電腦專賣店不願意進駐;二是家庭購買的比重很高,父母親要買電腦給小孩使用時,由於對電腦硬體規格不熟悉,電視購物台給予連續一小時的解說與示範,直接刺激消費者的購賣意願。

資訊業者對於東森購物台既愛又恨,愛的是銷售快速,「甚至連半夜兩點冷門時段,半小時就賣了上百支的隨身碟型MP3播放機,」人因科技總經理特別助理邱金昌強調。

另一方面,東森的高保障毛利也常為人詬病。一位資訊業者指出,東森的保證毛利實在太高,走一般門市只要15%的保證毛利,可是走東森購物台通路要30%的保證毛利,「他們(東森)要那麼高,就相對壓低供應商的利潤!」

此外,資訊透明、低價的特質也讓購物網站迅速崛起。PChome購物網站曾在十天內,賣掉兩千多台數位相機,並且每個月銷售超過一千台的十七吋LCD螢幕。

PChome營運長謝振豐分析網路購物成功祕訣就是,「低價策略即時報價系統」,實體通路有固定的店面租金、水電等支出,但是虛擬的網路通路卻是極度壓縮製造商到消費者之間的流程,直接向製造商拿貨,省去通路商的層層剝削。

謝振豐表示,PChome網站上賣128MB的隨身碟,價格比市面上低三成,因此一週就賣掉三千支。「更重要的是,網路通路替台灣OEM廠商出了一口氣,提供一個銷售平台,台商不需要賺取低毛利的貼牌代工利潤。」

誰是消費電子產品通路的新霸主?「異業整合將是關鍵,」洪漢青指出。最近,日本的Lawson便利商店就跟郵局異業聯盟,郵局在全日本的Lawson便利商店設置郵筒,而Lawson也在郵局裡廣設小型便利商店,彼此互蒙其利。

在製造商大型化與集中化的趨勢下,通路業也面臨到整合、合併的挑戰,集團化是通路業的下一步棋。「誰能夠整合家電與資訊產品的通路,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就能夠在數位家電領域占到極佳的戰鬥位置,」洪漢青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