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隆公司破產前夕仍宣稱其年營收會突破2000億美元,《Forbes》雜誌據以將其列為全球十大企業;世界通訊在大言獲利高達38億美元時,卻爆發出高達1000多億美元的破產規模。這兩樁史上最大破產案牽連出數字造假的共犯結構,令世人十分錯愕,不得不深切省思數字背後蘊涵的真正意義。
許多企業經營者將公司經營概況與獲利情形以亮麗數字包裝公諸於世,在微利和全球競爭壓力高漲的今日,這些數字的背後代表著企業的遠景與經營者付出的心力,足以引人遐思,吸引利害關係人的注意與肯定。或許是數字的魅力與魔力,數字遊戲的魔障常令人無法抗拒。
公部門如同私部門,在編列預算、執行計畫與達成目標過程中,也是利用數字來說服民眾,獲得支持。
例如,行政院從先前「8100台灣啟動」的國家建設、2011年以前國民平均所得達到2萬美元、因應SARS疫情通過新台幣500億元特別預算、777億元擴大公共建設及就業追加預算,到「新十大建設」的五年5000億元擴大公共建設,及教育部五年500億元卓越大學計畫……,無一不是利用巨大金額的數字做為表達施政重要政績的武器。然而,這些用數字堆砌而成的美麗遠景,從政策擬訂、推動、落實到目標達成間均存在許多巨大缺口,需要執政者用「心」去填補。
執行率不等於達成率
不論企業或政府,利用數字來表達營運績效或政績,常會帶給人解讀的盲點,安隆與世界通訊的案例只因破產金額龐大而引人注目,其他如近日國民黨立院黨團指責行政院執行基隆河整治不力,整體執行率僅6.8%,但民進黨團卻宣稱該計畫執行率達88%。為何兩者對同一事件,數字解讀卻如此南轅北轍?我們不禁擔心,預算的編列和經費的執行之間,數字的解讀存在著「美麗的意象」與「現實的哀愁」、「執行率」與「達成率」間的嚴重落差。
每逢選舉期間,各政黨均無所不用其極,漫開競選支票以獲取選票,甚至擅用執政資源,選票優先卻忽略百姓的真正需要,以不實或扭曲的數字誤導民眾沈醉在虛幻的表象中,忽略實質內在的意義。往往計畫一經啟動執行,目標脫鉤、經費追加、進度落後等各項缺失接踵而至,導致在民怨下,喪失的是政府的威信、凸顯的是官員的顢頇無能、損失的是百姓的民脂民膏。
統計數字是執行業務和考核績效的憑據,數字固然會說話,但需明確指出是基於什麼基礎、站在什麼立場、從什麼角度說話;而聽話者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解讀。因此,「會說話的數字」至少需符合幾項要求:一、說明業務概況及發展,二、考核施政的績效,三、測度工作進度以及工作計畫的配合度,四、計畫達成預期目標或效果的程度。
根據這些標準,政府追求長期的競爭力,必須重視與目標相配合的「達成率」,而不是偏重計畫經費花用的「執行率」,以避免藉大量消耗預算轉化成數字而浮誇不實績效。準此,編列於SARS特別預算的經費運用,才會投入於醫療診治與疾病的控制與防治的根本用途上,而不是對計程車運將的油票補貼。
如果朝野都具有運用數字說話的相同共識,努力讓數字呈現真相,基隆河整治的執行效果,就不會出現如此出人意表的差異。如果政府部門的公務人員都瞭解如何讓數字說出真話,並教育民眾解讀數字真義的能力,就不會利用數字來塑造政績的光環。這種官民間信賴關係一旦建立,民眾當不會懷疑政府公布的數字是愚弄人民的把戲,或許余政憲部長就不會提出犯罪率零成長的「短期」施政目標,民眾也不會懷疑犯罪率於第四個月開始成長的「巧合」。
當全民用力拚經濟之際,我們期盼政府盱衡內外在環境,先規劃具體目標與行動準則,謀定而後動;發布數字前,應先仔細思考數字背後的深層意義,透過行政體系有效善用政府與民間資源,徹底落實執行,展現達成目標的決心,相信必能促使全國朝野齊心合力,達成經濟發展新的歷史標竿。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副校長、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理事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