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斯商學院曾調查1300位工作者,發現認為「休息很浪費時間」的人更容易焦慮,他們的休息效果也不好。神經科學家提醒,休息也分好壞,壞的休息不只沒有效果,還會讓你感覺無聊,想要更多休息——比如瀏覽社群媒體。
疫情改變了我們在哪裡工作、何時工作,但有件事卻始終如一:
人需要休息。
諷刺的是,隨著上下班的界線模糊,工作時間反而變長了。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調查發現,美國人每日工時比疫情前多了48分鐘,2/3的人表示倦怠感惡化,工時更長,產出卻沒變多。
休息有分好壞
其實,工作者只要在午間休息或下午茶時間,空出半小時來閱讀、聽Podcast,或是解一題數獨,就能增加正向情緒、減少疲憊。然而許多人害怕休息,甚至會感覺內疚,導致休息失去效果。
羅格斯商學院(Rutgers Business School)曾調查1300位工作者,發現認為「休息很浪費時間」的人更容易焦慮,他們的休息效果也不好。
休息能增加生產力,不論是泡燭光浴、到公園散步,或是看影劇,都能顯著降低壓力,讓人感覺生活更美好。
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能降低皮質醇(cortisol,壓力賀爾蒙)、血壓和心率。尤其在疫情期間,每個人都變成24小時standby(待命),工作失去控制,引發無力感和低潮期。
積極安排休閒,能幫你找回主導權,恢復認知能力。回到工作崗位,也更有效率。
好的休息就像電腦的「強制關機」
神經科學家亞當.葛薩莉(Adam Gazzaley)提醒,休息也分好壞,壞的休息不只沒有效果,還會讓你感覺無聊,想要更多休息。比如瀏覽社群媒體,通常得不到有意義的回饋,卻會讓你更頻繁地拿起手機,確認有沒有更新。
反之,好的休息能打斷特定腦區運作,就像是電腦的「強制關機」。比如說,前額皮層(prefrontal cortex)負責協調達成目標的資源分配,像是工作記憶、專注力,而「走進大自然」就是一項不怎麼使用前額皮層的休閒。
在自然中散步是「好休息」
葛薩莉研究指出,在自然環境中散步,工作記憶的表現明顯提升,戶外散步比都市的效果更好。即使沒辦法出門,觀察周遭的植物、魚缸或噴泉等接近自然的事物,也可以幫助你充電。研究顯示,就算是欣賞大自然的照片,都有幫助。
一天適合休息多少小時?
當然,休息不是愈多愈好。華頓商學院曾調查2萬餘名工作者,發現工作期每天休息不到30分鐘,和每天休息超過7小時,效果都不好。一般來說,休息效果會從2個小時逐步提升,並在5個小時開始下降,所以一天2~3小時是對工作最有益的休息調節時間。
(本文出自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