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失業問題在國際上普遍受到重視,許多專家預期隨著嬰兒潮世代年紀的增長,以及年輕世代人口數的減少,青少年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就自然消失了。
其實不然。就大部分的OECD國家而言,即使年輕人口數的相對縮減,並且產業結構朝向「年輕密集」的服務部門發展,青少年的就業與所得仍持續惡化。也有人認為只要年輕人的薪資再多降低一些,就會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等著他們,但事實卻非如此。
青少年具有邊際勞工的特性,失業率較成年人高,是合理現象,但失業問題的惡化所連帶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嚴重,確實也對社會安全產生負面影響。狹義來說,青少年的失業對其個人終身的負面影響,比成年人的失業問題更嚴重,負面影響可歸為三項:
一、終身所得下降:工作經驗對薪資水準有正向的直接影響,因此青少年的失業會降低底薪,終身所得當然就低於沒有失業經驗者。
二、早年的失業經驗,導致成年的失業機率增加,並拉長失業期間,而且早年的失業經驗亦會導致日後工時的減少。
三、追趕效應:青少年畢業初入職場,並不具有特殊技術,「做中學」成為取得一種特殊謀生技術的唯一機會。因此,日後他們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追趕回失業期間所失去的學習機會與人力資本。
總之,由於青少年是未來社會中堅,其失業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層面遠較成年人嚴重,不但終身所得下降、增加日後失業的機率並延長失業期間,甚至引發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此不只對個人有害,對於社會的現在及未來都有嚴重的傷害。
研究發現,在台灣當經濟成長率越高,青少年的失業率愈低;而當同年齡人口數愈多,或是婦女勞參率愈高,青少年的失業率愈高,顯示婦女就業對青少年就業具有顯著的排擠效果。而基本工資調漲,對青少年失業率有顯著的正向效果,表示青少年失業的政策性或制度性因素,不容忽視!
研究同時發現,男性、或教育程度愈高、或較低年齡者、或未婚者,愈容易處於失業狀態。在家庭因素方面,對家庭生活不滿意,或是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青少年,較容易處於失業狀態。在總體環境方面,失業率較高的縣市,青少年進入勞動市場較不易成功。
由於青少年的失業不但對其個人、家庭,甚至對整個社會都有不良的影響,最值得重視的是,青少年是社會未來中堅。失業之所以出現,就是供需失調的反映,或者是供過於求、或是需求不足,問題是:青少年相對於其他年齡組的情況更嚴重,其市場失調程度更高,經由調查發現,經濟景氣良窳的確是重要影響因素,而青少年具有「邊際人力」特質也很明顯,而邊際人力最容易受勞工法令這種「制度性因素」傷害,因而我們也就必須特別重視制度性因素。
至於基本工資對青少年失業的不利影響,其實最嚴重的不只是失業,而是使年輕人喪失「在職訓練」的機會,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這個課題更顯現其重要。
當制度性及管制因素徹底清除後,青少年若還失業普遍,或許能消弭好逸惡勞、奢糜、家長溺愛等等不良現象呢!屆時也不太需要去煩惱這個失業課題了,因為當事人會做最佳的因應。(作者吳惠林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所研究員,鄭凱方為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