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華的核心區域龍山寺,一旁有一座熱鬧的新富市場。走入內,往旁邊走道望過去,突然發現別有洞天,有一棟洗鍊灰白石子的建物矗立在層層建物之中,更細看,這棟建物呈現馬蹄型的獨特外觀。
這裡是新富町文化市場,一座由北市府市場處委外經營的市定古蹟。
忠泰建設在2014年得標承租之後,歷經三年時間重新將這座市場打造成如今現代又新銳的面貌,2017年3月,再由集團旗下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入駐經營。
這些年來,新富町文化市場接連獲得數個大獎肯定: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的金獎、文化部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獎,更在2019年一舉奪下世界四大設計獎之一的日本Good Design Award金獎肯定。
這居中的靈魂人物,就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總監洪宜玲。當新竹東門市場創生團隊開門工作室共同創辦人陳泓維一聽到洪宜玲,便直稱她「很厲害。」
洪宜玲是如何經營新富町文化市場,能屢屢獲得國內外大獎肯定?如何翻轉老舊市場的印象,讓這裡成為城市裡親子共學、年輕人都願意踏入的世外桃源?
介紹傳統市場魅力,讓更多人想踏入市場
「新富町文化市場面對的處境,和高雄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新竹市東門市場的情況不同,他們原先都是空攤率很高,透過活化引入年輕攤商。」洪宜玲解釋,在新富町一旁的新富市場,本身仍是有上百攤極為活躍的市場,自2017年開始,基金會便研究起怎麼和附近的市場共存共榮。
而這一切的努力,其實都來自一項計畫:「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早在2010年便開始推動,在2010~2012年經營「城中藝術街區」;2011~2014年則是轉往「中山創意基地URS21」;近期,就是落腳在新富町文化市場,直到2024年,跟市府的合約到期為止。
基金會在這10多年來,擅長將藝術、文化脈絡轉譯,重新詮釋給大眾更為親近,試圖結合都市再生、文化創新跟打造平民容易親近的美術館概念為主。
因此,當他們來到新富町市場,第一件事便是想「該如何幫助市場引入不同客群?」
為了徹底了解市場,洪宜玲跟基金會團隊跟一旁的新富市場為了建立信任,有了無數次互動,累積對彼此的認識。
當基金會深入了解後,發現市場中的攤販,不少人都覺得自己這份工作太辛苦,不想要自己的小孩承接,「認為自己的工作沒價值,所以我們請藝術家舉辦各種展覽,讓外人用另一種方式,把市場工作的價值展現出來。」
像是2021年,基金會便委由策展人,經由長時間田調、訪談,整理出萬華的六大特色:廟宇、市場、青草巷、大理街、工藝、花街,並將這六道主題,分別化作一道道深具當地特色的菜色,和新富市場販售的食材結合,從而讓人們透過展覽,更了解新富市場、也更了解萬華的歷史紋理。
另外,在新富町市場中,還有一處特別的「製冰室」空間,是由一位阿嬤愛嬌姨承租的。原先,她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疲憊,不覺得勞力製冰有什麼保存價值,「要我們跟她租下這個空間拿去用,想退休。」
但洪宜玲深知,要在如今的社會中,見識到勞力製冰的老技藝已經不容易,如果沒有傳承,就看不到了。於是便透過一次策展的機會,由藝術家將阿嬤平常製冰的身影改造成健身操,「她就覺得很好玩。」
愛嬌姨的製冰故事,還吸引媒體登門報導,後來由學校老師拿給她孫子看、孫子再拿給她,「阿嬤很開心,覺得備受肯定,也不再喊退休了。」
「市場是城市的廚房,」洪宜玲感性地說,傳統市場具有超級市場難以取代的人情味。
像是踏入傳統市場買菜時,可以直接跟攤商討教,該如何料理食材、當季要吃什麼,「像是我想滷東西,但時間只有一小時,攤商便會切一塊能在一小時內滷好的食材給我。」
舉辦飲食教育活動,吸引親子參加
這也啟發洪宜玲,要如何讓現代大眾能認識傳統市場的這一面?於是,他們便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舉行飲食教育的活動,吸引父母帶著孩子來參加。
像是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便會舉辦教親子製作潤餅的活動。過程中,會帶領一家人到市場中,介紹潤餅跟材料,也讓攤商有機會去跟小朋友、家長互動,當他們購買完食材,再回到新富町的場地中製作,引起年輕一代對傳統市場的興趣。
這些策展的內容,都成為基金會在新富町文化市場中,發展「市場學」的養分。
一轉眼,基金會在此已經扎根五年,隨著租期即將到期,未來定向也都說不定。
洪宜玲認為,如果還有下一個九年的租約,就有更多跟社區、攤商的合作可以展開,「這裡應該就像一個教室,想將這裡的學問,配合108年課綱,看未來怎麼跟學校進一步合作。」
在洪宜玲的心目中,新富町文化市場不只是一個待在那裡不動的歷史建物而已,「古蹟應該要融入大家生活中。」
下次若有機會,便可以抽空走訪藏身在萬華龍山寺一旁的新富町文化市場,來場洗滌心靈、更深了解這座市場特色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