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重建的情形,未來台灣再發生大地震時,有些事情一定要做,譬如救災物資如何處理?避難如何處理?要採用組合屋或租金補貼?還是有其他方式?九二一地震當時,中部地區的空屋還很多,我們查過,供需之間應該是OK的。這時候該怎麼處理?是動用公權力徵用所有的空屋,然後加上配套措施?還是蓋一大堆組合屋?
其次,九二一震出很多台灣社會文化結構所產生的問題,不是重建區特有的,例如很多的共有土地,持分造成住宅重建的困難。這些能不能有彈性作法?其實重建區已發展出幾套模式,只是無法全部處理,未來必須再有一些突破。但至少既有的模式我們可不可以應用到其他地區?也很值得我們去深思檢討。
這次重建最難能可貴的,是很多專業團隊的投入,這是重建區外的民眾無法享受到的。對於農村輔導和專業團隊的經驗傳承,如何能擴及到其他地區,值得我們繼續來做。
我不敢說重建區是蓬勃發展,但至少它不斷在萌芽,滋長,而且這種氣氛會擴散,一個社區做得不錯,其他社區也想起而效尤,在重建區以外看不到這種令人感動的現象。
大地震震出台灣的生命力,如果我們必須跟地震共存,我想它也震出一些民眾如何跟大地共處的經驗和想法。這是我們在神戶比較看不到的。
以我的觀察,重建是漸進式的,地震初期,在於趕快安頓災民,還有公共設施的復舊。慢慢地,產業發展才會成型,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麼高的理想。目前這階段,我們會更期待,藉由這些資源,怎樣讓他們生活得更好,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樣貌。
重建區的民眾對自己也有這樣的期許,當外界都用比較悲情的眼光在看他們時,他們感覺很不舒服。我估計,至少七成以上的重建區民眾,不希望再被冠上「災民」的名稱。現在重建會也不再以悲情為訴求,而強調的是「重生」。
總體的重建成果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不管是資源的分配運用或者是處理的過程。但基本上,政府在地震之後所付出的心力,台灣其實不輸其他國家。民間力量的投入,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這些都蠻值得我們驕傲。
我最覺得欣慰的是,看到很多地方有了不同的樣貌。甚至你會發現年輕人回鄉的情況也改善了。我相信未來重建區會改變,不只南投縣,也包括台中縣。(林佳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