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資本主義興起黏合了國與國之間的鴻溝,美國的強勢主導造就全球化的糖衣,更進一步推動跨國企業的繁榮發展,但今天,我發現一切都不一樣了。
俄羅斯入侵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普亭入侵烏克蘭不到幾天,從蘋果到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美國企業就暫停在俄羅斯的業務。俄羅斯當局也在3月4日讓臉書無法在俄羅斯境內登錄,一天後,Visa和Master卡跟著表示將暫停在俄羅斯的所有業務。
許多仍在跨國企業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跨國企業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它們正跨坐在一個分裂的嶄新世界裡。
曾經利用商業來緩和與地緣競爭對手關係的各國政府,開始利用關稅和制裁來削弱對手。同時,也開始謀劃產業政策來提升自己的產業發展,甚至藉由補貼來加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美國總統拜登在3月1日發表的國情咨文時,甚至全篇都在讚揚保護主義的好處。
地緣政治風險不可小覷
據高盛(Goldman Sachs)的數據,今年年初以來,專注於內需市場的美國企業股價僅下跌5%。但依賴海外收入的跨國企業股價則跌到只剩1/3。不久前,跨國企業還被全世界寵著愛著,但一夕之間什麼都不是了,地緣政治的風險再也不能小覷。
當大家聚焦在俄羅斯的跨國企業撤出之際,關稅制裁不但沒有壓制中國大陸的向外發展,中國大陸的內縮已經先讓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境內步履蹣跚,大陸政府支持的國營企業收入現在占據全球五百強企業的27%,但10年前只有19%。
其他有著經濟民族主義歷史的國家也在摒棄舊有觀念。印度總理莫迪開始呼籲自給自足,並著手徵收關稅支持印度當地的製造商。墨西哥政府大剌剌決定對墨西哥石油進行紓困。
全球供應鏈重新配置,不簡單也不便宜
跨國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適應。為了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跨國企業愈來愈多地從台灣、泰國和越南採購產品和投入。然而,重新配置供應鏈既不簡單,也不便宜。
英特爾的CEO Pat Gelsinger今年1月表示,他正在尋求「全球供應鏈的雙重安排(A duplicity of supply chains)」。這包括在成本較高的富裕國家發展製造業。
高盛公開表示:跨國企業需要在系統中加大重置及彈性的準備,但這會降低營運資金的使用效率。當然,回國接受政府的慷慨補貼來加大投資聽來很爽,但按政治人物的喜好發展企業肯定充滿風險。
這是一個正在翻轉的年代,大環境的變化逼得曾經高高在上的跨國企業變成身段柔軟的乖乖牌。在俄羅斯,大多數美國科技企業不情願地撤離部分業務,但蘋果仍然決定與一家當地企業共享iPhone用戶的數據。
專門研究智慧財產權的Rouse追蹤的案例也顯示,美國企業最近三年幾乎停止在中國大陸法院對專利侵權提起的訴訟,但這並不是因為侵權行為已經停止,而是它們更擔心來自中國大陸政府的報復行為。
我相信,隨著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市場的破滅,跨國企業正在面臨一個殘酷而截然不同的營運調整,但過去的美好時光肯定是一去不會再復返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原載於2022年3月17日《聯合新聞網》,本文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