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慈濟「執行力」無法擋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3-08-01

瀏覽數 23,200+

慈濟「執行力」無法擋
 

本文出自 2003 / 8月號雜誌 第206期遠見雜誌

幾個月前台北市和平醫院B棟因為收容SARS病患被隔絕,恍如人間地獄。

當時挺身進入領導的慈濟大學葉金川教授,面對和平編制內的清潔工堅拒進入B棟清掃,責罵無效後,只好召喚來三位慈濟志工。

「我好感動,毫無淵源的慈濟人竟然願意冒生命危險,」借調到和平的忠孝醫院感染科主任王登鶴醫師對慈濟三位義工的印象極為深刻。

慈濟偉大的故事說不完,已變成「台灣奇蹟」的一部分。

為什麼每七個台灣人就有一位,每月定期、定額捐錢給慈濟?慈濟憑什麼可以募集到新台幣120億元的基金,幾乎是台灣前三百大基金會基金總數的五分之一?

它又如何管理五百七十四位專職員工?每年花掉的540億善款,怎麼執行、編預算?

嚴密的人際關係網

慈濟的管理制度,簡單地說,就是「肉粽一掛」的組織運作方式,採取多層次連鎖人際互動的模式。

根據全球知名的華人人類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的著名理論指出,慈濟的運作,完全符合傳統華人社會的風尚習俗,是遵照儒家孔孟倫理制約的「差序格局」。也就是以個人為核心,一圈圈往外擴散的關懷層面。

「上人常說,要把自己、家人安頓好,才能出來做慈濟,」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志工組組長黃明月說。

這套說出來好像「卑之無甚高論」的「最高指導原則」,其實暗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

不同的是,慈濟的義工組織,是以嚴密的人際關係網為基礎。

如果把慈濟比喻做一個超級大型企業集團,則被視為最高榮譽的職位、經過證嚴法師親自巡迴台灣「授證」的三萬多名慈濟委員、慈誠隊員(前者為女性,後者為男性,多為夫妻檔),應該就是公司的「核心中高階管理幹部」。

這三萬多名委員宵衣旰食,風塵僕僕實踐「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的社會福利工作。

慈濟的兩大管理祕訣是「社區主義」和「自我管理」。

慈濟的委員分層負責連絡、照顧三百萬名定期捐錢的會員,付出殷勤關懷,不下於對親朋好友的感情。

「我擔任九二一委員會執行長時,得到慈濟很多幫助,像拆震災的組合屋,慈濟幫忙疏通災民,事後又回收建築垃圾,」全台灣最有名的「小鎮醫師」、前省府副主席陳錦煌就肯定慈濟,「重新定義台灣人的人與人關係,帶來了很多善的影響。」

慈濟的委員還會針對地區委員召開定期「教育訓練」,其嚴密的訓練課程、不斷強化的「組織文化」,不遜於安泰、國泰等著名保險企業集團的「業務大會」,差別的是,他們表揚的不是超級業務員,而是互相取暖、鼓勵,談人生、說愛心的「傳道大會」。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幾乎每一季,黃明月都要策劃多達五百人、長達三天兩夜的「委員教育訓練大會」。課程完全由她一人規劃,但是其課程體系的精神和花蓮慈濟、紐西蘭慈濟、南非慈濟等全球三十四個國家的訓練課程,毫無二致。

這些委員還分成十小隊,有隊長、副隊長,每人負責連絡二十五人左右,「像肉粽的主要繩結一樣,緊急任務調派時,一把就可以抓起來,溝通有效快速,」黃明月說。

金飯碗魅力不敵慈濟

這些委員奉獻的程度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連臨終之人病榻前的「助念佛經」都踴躍參加,只為賜福給臨終的受難者。

黃明月前一晚才幫一位往生者助念八小時不曾閤眼,這一天工作到晚飯時分,還接受《遠見》三小時的採訪,神采奕奕毫無倦色,「你知道生命和生命的遇合交會的光亮,好美好美,」她說。

除了擁有數以萬計、看似平凡的中年女性之外,連捧著外交官金飯碗的精英,也服膺慈濟的領導。

拿了雙料國家獎學金留英、留美的劉金鵬,今年四十七歲,八年前辭掉新聞局的工作,成為《慈濟月刊》英語版總編輯。

在狹小擁擠的台北分會辦公室裡,很難想像劉金鵬一度曾是風采翩翩、常駐歐美、過慣錦衣玉食的高階外交官。他曾追隨南非大使陸以正、被宋楚瑜重點栽培,八年前他毅然遞上辭呈時,當時新聞局副局長吳中立還留他說,「男人事業很重要,義工可以慢一點做,」但是他一心追隨慈濟。

今天,劉金鵬去的是衣索匹亞(觸目所見盡是餓死邊緣的小孩)、科索沃(戰火連年)、新幾內亞(海嘯肆虐),接觸的是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無國界醫師組織(MSF),哪能想像十多年前,週末直接從倫敦飛馬德里看鬥牛的奢華?

他已經八年沒有為了旅遊出國,都是為了賑災,因為一包米300元,可以救一個祕魯、衣索匹亞的飢荒家庭。

「我覺得來慈濟的人,不少是人生遭遇重大挫敗的人,他們來慈濟是要找尋人生的救贖,」褪盡了風華、刻意留著小平頭的劉金鵬分析。

所以,幾乎每一位在慈濟待上三年以上的人都可以「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自動自發,慈濟五百七十四位專職員工經常加班。例如,7月16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公關于劍興前一天才從花蓮總會出差回來,第二天又要飛台北觀摩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的英語標示系統。

一到晚上七點半,行政人員加班者比比皆是,而外面排班的計程車早已都回家休息了。

不過,也由於慈濟人都是來找尋人生的救贖意義,很多制度上的設計,難免有「衝過頭」的過度努力。

台大法律碩士、資深出版人、新自然主義公司發行人洪美華就說,「慈濟做的是非營利事業,但是這個非『名利』的事,用『名利手段』來競爭,」洪美華指的是慈濟捐錢可以變成榮譽董事的舊制度。

而且三萬名委員之間,雖然總會沒有規定或禁止,都要和自己競爭,所以堅持一定要自己收功德款,難免有募捐行為的競爭意味。

近來有關慈濟未來領導人的培養問題,引起各界多方關注。「好的基金會一定要有一個團隊,靠個人是不行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小民誠懇地建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