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公布一項數據,全球失業人數已達一億八千萬人;全球總計失業率達6.5%。英國BBC的報導也指出,這是「全球性問題」。拉丁美洲失業率攀升至10%,尤其阿根廷更高達22%;歐洲平均失業率達7.6%;非洲和中東地區也出現青年失業率高達25%的情形;即便具備大學學歷也難逃失業命運。
高學歷不敵SARS衝擊
根據香港《星島日報》5月公布的港大2002年畢業生就業結果調查,去年香港就業市場十分黯淡,甚至出現曾任政治團體大使的優秀學生,月薪只有2000元港幣的窘境,大學畢業生的身價還不及當地的外傭。
至於中國大陸,近來因為資訊科技(IT)等前瞻性產業發展趨緩,加上旅遊運輸業受SARS衝擊,失業率也呈現翻高的趨勢;整體來說,城市地區的失業率由0.1%升高到4.5%。這對欲就業的新鮮人來說,無疑蒙上一層陰影。
以上海為例,今年釋出八萬三千名畢業生,就業機會卻僧多粥少,出現了兩萬七千人搶兩千五百個工作飯碗的激戰局面。連充滿活力的廣東,官方預估,今年失業人數約占該地區畢業人數的44%。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大陸新鮮人尋找工作時,耀眼的學歷不再是通行職場的保證書,「好運氣」似乎才是勝出的關鍵。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徐天不諱言指出,他能順利地進入外商公司,憑藉的就是運氣。
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砥礪言猶在耳,中共官方因而採行紓困方案,對欲自行創業者給予減免稅收及銀行借貸的優惠,像是今年祭出的「大學生幹個體,第一年免兩費」政策,這是指畢業生自批准經營之日起一年內,可以免交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面對「新華社」的訪問,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賀京同分析,這個政策可以說明政府對大學生當前就業問題的關注和支持,不過相較以往提倡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提倡新興科技產業的創業,「幹個體」從字面上給人的感覺是層次降低了。幹個體通常是指投資少、門檻低或較傳統的行業。
相較中國大陸,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問題,韓國的處理方式就顯得有經驗多了。回顧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際,韓國的失業率曾經攀升到11.4%。最近幾個月,韓國在自身就業市場衰蔽、國內經濟呆滯,及美伊戰爭和SARS的內外夾擊下,今年5月的失業率預估為3.2%,其中在二十至二十九歲這個年齡層,更是高達7.1%。《經濟學人》指出,今年2月畢業的韓國新鮮人,找到工作的僅占全體的44%。
這些數據敲響了警鐘,韓國政府乃在5月祭出解困方案,增加政府預算以製造就業機會,預算從原本的2038億增為5000億美元;官方更舉行就業博覽會,約有一百名畢業生由此受益,找到IT產業的工作。同時,許多國外廠商如Evian、Wellvis,也提供韓國學生出國受訓名額,受訓完畢即可加入企業體制效力。
在歐洲,受失業率之苦最明顯的莫過於德國;2002年全年平均失業率飆高到9.8%。今年6月,聯邦勞動局公布的數字顯示,經季節調整,失業人數減少了四千人,降為四百四十五萬三千人,仍占勞工總數的10.7%。
德國經濟困境導因於勞力市場僵化、過分慷慨的失業救濟與社會福利措施,以及繁文縟節的行政程序。為改善問題,德國總理施若德連任後也表示,將推行由哈茲(Peter Hartz)所設計的改革勞動市場方案。
這份計畫書之中的「治標」方法,主要是鼓勵短期、臨時的就業,計畫由政府籌組「人力公司」,將主要交由私人短期人力仲介公司負責營運,提供短期工作機會給失業的勞工,失業勞工若是拒絕就業,將可扣除其社會福利。
至於「治本」策略,則是杜絕逃漏稅;德國每年黑市交易額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5%。因此,德國政府計畫降低稅率鼓勵創業,做到個人年收達2萬5000歐元時,僅需繳納10%的稅金,甚至仍然可以享有最長三年的失業救濟金補助。
競爭力回歸教育面
不過,在這一波載浮載沈的失業潮中,究竟有無浮木可藉以倚靠?答案仍回歸到教育程度本身;程度愈高,工作愈好找。文憑雖然不能給予絕對的保障,但是若不具備高等教育文憑,將難擁有立足之地。
《今日美國》(USA TODAY)6月的報導指出,美國今年1月起的市場調查顯示,學歷在中學以下的已就業者,失業率有攀爬的趨勢。比較之下,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員工,其工作狀況通常較為穩定。
報導中引述學者的分析:目前勞力市場趨勢,因傳統製造和零售業漸趨落寞,所以產生結構性失業,兩種產業主要員工教育程度都在中學以下;以製造業為例,程度低於大學程度的員工占總數的16%。總之,無論歐洲、美國甚至全球,知識經濟漸起,改變傳統的經濟模式,現行產業的競爭力需要有教育程度較高並且專業水準的員工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