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做事的人就有權力,」享壽八十二、才過世一年多的董氏基金會創辦人嚴道生前的這句名言,在這個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機制中,充分顯示出來。
董氏基金會的發展策略是透過大眾傳播的力量,形成社會共識,再以民氣逼迫國會立法,例如「菸害防治法」。
擅長媒體造勢、創造議題,使得基金數不過新台幣1億4000萬元(成立十九年基金才增加4000萬)的董氏,一路推展成為高知名的基金會。
早在台灣政界人物還不流行「變裝秀」的年代,嚴道為推展防治菸害,就會「卯力表演」,他一出馬,各大報常常頭條報導。例如,《民生報》有「菸槍止步,嚴道來也」的標題,內文還報導,「為了按熄戲院裡的菸頭,他會不惜拜託來相勸。」
嚴道個人魅力,讓媒體競相報導「現代林則徐嚴道如何打一場與尼古丁的戰爭」。而他的願景「二十一世紀無菸的世界」也很清晰地傳播到各界。
因此,董氏是一個標準的借力使力的團體。「我們站在初級預防的角度的工作,大多藉著媒體、出版、傳播,來做健康傳播,」現任董氏無給職執行長葉金川說。
策略不同,組織架構就不同。董氏這個機構定位的差異,使得它必須走量小質精的精英策略。二十八位專職員工,個個身懷絕技,都是企劃高手,尤其懂得結合名人和媒體關係,將董氏的議題推廣給民眾。
1990年,嚴道率領「中華民國拒菸聯盟」,向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陳情,要求取消軍中配菸。隔年,馬英九、成龍、張惠妹、李玟、吳伯雄、王祖賢都為董氏戒菸、拒毒的專案站台;董氏基金會隨後還跟台灣藥師公會在全台設置一百個戒菸站,就近提供社區戒菸知識。「戒菸」活動,比世界各國都有效。
企業家出身的嚴道,懂得帶人帶心,而且充分授權。董氏基金會的出版物《大家健康》總編輯葉雅馨就是他十九年來帶領的主力幹部,她以董氏基金會自主管理的組織文化自豪。她說,工作本身就是自我實現,有很多創意延展的空間,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因為自主管理,能夠激發員工創意,這幾年來,董氏在公共衛生和健康營養的議題上,也都能做到觀念領先。
以去年最大的代表作「正視憂鬱症」專案為例,葉雅馨全程策劃,串連台北市衛生局、各市立醫院等單位,還花大功夫說服曾經罹患憂鬱症的歌仔戲名伶孫翠鳳來現身說法,使憂鬱症能「去污名化」,讓全台灣人共同正視二十一世紀最嚴重的精神病。
董氏懂得「策略定位」。因為定位政策恰到好處,所以資源用在刀口上。
當董氏企圖只用1億多元有限的基金,要完成移風易俗的戒菸、去毒等政府才能根絕的大任務時,它會適當「對外結緣」,把董氏自己做不來、花不起的大計畫,邀集社會人士共同完成夢想;它特別懂得運用媒體記者、公眾人物個人的善心善念,來成就大事業,也就是葉金川所說的「站在教育宣傳角度,應用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以小搏大,」使二十八位員工更加能珍惜有限資源,更加能發揮影響力。
站對策略位置,就是非營利組織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