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經濟正夯,電子支付百花齊放。截至2021年底,電子支付約有1581萬使用者,街口以520萬人稱霸;一卡通居次,但近期兩大震撼彈,是否會引發洗牌效應,市場高度關注。
從前涇渭分明的電子支付產業版圖,最近陸續因為「電支+電票二合一法規的修正」「舊玩家的拆伙」,以及「新玩家的加入」,戰況更加白熱化。
事實上,電支業者目前幾乎等同於「準銀行」了。
截至2021年12月底,電子支付使用人口約有1581萬人,街口以520萬人稱霸;一卡通以455萬人居次,三到五名依序為:悠遊卡147萬人、玉山銀行146萬人及歐付寶99萬人。
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指出,台灣電支產業雖規模不斷擴大,但成長力道高度集中於前三大,其餘大部分機構的業務金額與市占比例,均反向陷入衰退,顯示台灣電支產業快速走向高度集中的競爭局勢。顯示,電支產業運作的規則是大者恆大,強者恆強。
在新版法規頒布後,金融圈人士形容,電支業者目前除了可轉收付、儲值外,還可和銀行相互轉帳,未來還包括跨境小額匯兌,還可成為基金、保險的導購通路,只差不能借款、融資給用戶。
只是,這半年來有兩顆震撼彈。
1〉一卡通、LINE Pay正式分手
第一顆震撼彈是——一卡通和LINE Pay正式宣告分手。
今年的西洋情人節,LINE Pay正式通知用戶,新版App即時開放下載,舊版到4月底就終止服務,這背後,正是為了LINE Pay和一卡通結束五年合作關係,正式「分家」所作的切割。
此前,早有端倪,經歷了改版、退股及更名三部曲預告,LINE大動作改版,而「LINE Pay Money」日前也正名,改回了「一卡通Money」。
只是,LINE Pay、一卡通的緣起緣滅,牽一髮而動全身,撼動電子支付領域版塊的恐怖平衡。
長久以來,不少用戶霧煞煞,弄不清LINE Pay Money和LINE Pay的差異。而一卡通的用戶,也大多是來自LINE Pay Money的綁定。
回到2017年,LINE Pay對一卡通的入股。當時,LINE Pay僅可透過信用卡進行轉收付,但若是依附在一卡通的電子支付執照,瞬間可進行代收付、儲值與轉帳,而「用戶即時互轉、分攤費用」,甚至是繳付水電瓦斯等生活雜費的場景金融,一步就到位。
然而,雙方終究走上分道揚鑣之路,有三大原因。
一、組織文化差異:LINE Pay是外商企業,以新創科技、社群場景為先;一卡通股東組成相當多元,包括金融業的聯邦銀行、運輸業的高雄和府城客運,以及公股的國發基金及南部四縣市政府(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及澎湖縣政府),考驗彼此磨合的默契。
二、商業策略:LINE Pay Money雖在LINE大平台上,卻由一卡通獨立經營,有次一卡通系統大當機,連帶影響LINE Pay不能交易,引起消費者和店家怨聲連連,更埋下兩方分手的導火線。
三、法規開放:這也是最關鍵的,時空推移下,2021年,LINE Bank正式開業,加上修法後開放銀行、電子支付互轉,LINE Pay還有其他出路。
一卡通455萬用戶權益,如何保障?
外界更關心,掛在一卡通的455萬名用戶,權益將何去何從?
一卡通董事長李懷仁表示,新股東加入後,還是會跟LINE Pay持續合作。他也強調,一卡通原本的支付業務會持續強化,包含會員推廣、店家拓點、交通場域的串連與強化、乘車碼的推動,以及數據整合與分析應用。
事實上,一卡通累積的龐大用戶,短期內即便不會跟著LINE跳槽,但失去龐大社群平台伙伴的一卡通,勢必未來得靠自己單打獨鬥,目前引資的新股東,包括財金公司、中欣開發及東聯互動。
其中,背景為外籍勞工人力仲介的東聯互動,恰巧搭上電子支付修法後,開放外籍勞工小額匯兌的列車,目前也正向金管會申請業務許可,外界也高度關注,這是否會是未來一卡通的新方向?
「外籍勞工這塊真的是大餅!我粗估過,至少接近80萬人的市場規模。」一位對電子支付熟稔的資深金融人士指出,過去,外籍勞工是沒被服務到的一群(underserved),無論是存款或小額支付,甚至是匯兌。但透過金融科技和生活場景的應用,確實有極大的潛力。
無論如何,一卡通也已著手研發獨立App,降低對消費者的衝擊,但電支第二大的江湖地位後續是否會被撼動,值得觀察。
2〉「雙全合璧」來勢洶洶
第二顆震撼彈,來自全聯福利中心和全家便利超商的「雙全合璧」,聲勢相當浩大。
去年6月,全聯100%出資的「全支付」,以及全家為首,玉山銀、網家旗下拍付國際合資的「全盈支付」,雙雙獲得金管會營業許可,雙方便攜手宣布策略聯盟。
往後,雙方支付工具互通,在全聯搶的雞蛋、買的肉品海鮮,累積的點數不僅只能換鍋子或折抵消費了,還可以到巷口離家近的全家換咖啡零食,不但可善用「點數成金」效益,未來還能打破通路框架,把會員變現。
外界好奇,零售業者的加入,會是攪亂一池春水的鯰魚嗎?先掂掂其實力。
全聯在全台門市數超過千家,自有的PX Pay從2019年5月推出迄今,下載數破千萬,註冊會員數超過800萬人,而PX Pay的結帳支付率,已來到近四成。
還記得全聯PX Pay剛推出時,以衛生紙等贈品,吸引熟齡菜籃族學習如何下載使用的熱鬧景況嗎?根據全聯最新提供本刊數據,目前使用者男女比例為3:7,消費主力客群為40至54歲,占比達42%,也就是說,別再把PX Pay視為「婆媽Pay」了!
商研院人工智慧綜合研究所所長范慧宜指出,不少都會區的年輕族群也習慣去全聯採買,正因為嵌入生活場景,使用者覺得好用,就回不去了。
全家超商總店數接近4000家,去年會員正式突破1450萬大關,貢獻營收占比達五成。資策會調查中,台灣曾有九成消費者使用過實體零售通路App,又以經營五年的「全家App」滲透率奪冠。
過去,超商超市是各家銀行兵家必爭之地,現在他們進而親自下海經營,堪見其跨入新金融戰場的強烈企圖心,金融業者也只能以合作取代競爭。
目前已向金管會遞件的全支付向本刊表示,為了響應無現金化政策,未來將以支付為核心,成為各銀行的開放平台為目標,上線後,也會開放至少10家銀行帳戶,串聯付款及門市現金儲值。
未來,不只全聯,包括日常生活中可見的連鎖餐飲、百貨購物、飲料店、遊樂園及交通運輸等,都是全支付PX Pay的特店。
街口結盟Klook,玉山瞄準跨境金融
舊玩家也並非坐以待斃。1月下旬,市占率最高的街口支付和旅遊預定網站Klook,宣布串接「高鐵國旅聯票」預訂服務,亮點是消費者以後最遲可訂一小時前的高鐵車次,搭售打折的熱門景點門票和交通票券,透過街口支付款項後,就能同時累積高鐵TGo點數、Klook積分及街口幣,消費者可拿到三重回饋。
透過Klook作為入口,不但貼近旅遊即時預訂的使用情境,電子支付是實名制,可辨識會員身分,當生態圈的合作伙伴域多,更有利於未來各自導客,並進行更精準的會員分析和行銷溝通策略。
此外,玉山銀行瞄準的是跨境金融支付,與PayPal、支付寶、Razer Fintech等海外大型業者都有合作,協助顧客處理海外電商交易金流,也滿足疫情期間線上交易的市場需求。
歐付寶從遊戲起家,停車繳費突圍,近來觸角也延伸多角化,更瞄準直播主電商支付等。
只是,雖然目前電子支付百花齊放,迄今卻似乎還未見有任何一方獲利,今年,在新舊玩家交替之際,是否會出現「黃金交叉」,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