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micron超強的傳播力下,不只歐美各國陸續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許多過去以「鎖國、清零」為防疫手段的國家,也正一個個宣告妥協。
2月7日,邊境封鎖近兩年的澳洲宣布,自2月21日開始,將解除邊境管控,國際觀光客只要完整接種2劑疫苗,即可免除入境隔離的管制。
隔日,關閉國門近兩年的馬來西亞也表示,預計將在今年3月開放邊境,旅客不需隔離檢疫,僅需PCR陰性證明,即可進入國門。
同時,韓國政府也在本土確診數單日突破五萬之際宣布,將放棄一直以來所執行的「篩檢、追蹤、治療」防疫模式,將重心放在高危族群的治療上;過去確診即隔離的方針,也改為無症狀者可採居家自我健康監測。更遑論多國正計劃迎接境外旅客!
意即,世界各國都已逐漸意識到面對Omicron,清零已成奢望,「共存」是「情勢所逼」,更是「大勢所趨」。
「解封」必考題,台灣準備好了嗎?
面對這趨勢,台灣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事實上,自年初起,Omicron早已為台灣帶來數波社區感染,雖然規模尚不到需即刻改變防疫標準;但從國外的經驗可以知道,要迎向後疫情時代,台灣終需降低防疫強度,打造新型態的防疫模組。
幸運的情況,在有效且足量的疫苗和口服藥物的保護下,台灣有機會花時間軟著陸解封。
然而,最糟的狀況防疫模組如何應變?「每日新增本土確診規模」將成為防疫調整的關鍵指標。
第一階段,當確診個案控制在千例以下,維持現狀以「清零」為目標的疫調、匡列,仍然是可行的手段,台灣先前的經驗和當前的人力,尚能維持如此高強度的防疫措施。
第二階段,當確診數來到每日破千時,既有的匡列、疫調,將因狀況複雜、人力不足,進而宣告失效。取而代之的,是針對疫情熱區的局部封鎖、集中篩檢,以快速區隔確診者,壓低病毒擴散的影響。
同時,面對累計破萬的確診數,既有的病房、集中檢疫所的量能,也將供不應求,民眾必須學習,如何通過以家戶為單位的居家照護,與病毒共存,社區鄰里間的協作,也將迎來新的典範。
最後,當每日確診數破萬時,相關防疫作為將嚴重影響社會基本運作。因此,政策目標也將從防疫為重,轉而透過鬆綁防疫強度、依症狀和傳播力釋出人力,來支持社會如常運行。醫院負責重症,基層醫療照顧輕症。屆時,台灣也將轉身迎來與病毒的共存。
總之,面對這「解封」的必考題,台灣很幸運地參考著全球各國的答案卷,汲取大量的經驗,降低自身的衝擊。如今,全民是時候好好思索,準備好了沒有?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