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不再攸關重大」
摘要整理
在文中,作者卡爾並不否定IT仍有左右經濟與產業競爭力的能力;但他同時強調,隨著其普及性與取得價格下跌,IT已成為營運必備的商品投入(commodity input),在企業層次實現的策略性潛力已大不如前。
「科技能夠促使某公司與同業建立差異化的潛能,將隨著科技更容易為眾人取得且負擔得起,而無情地衰退,」卡爾點出中心思考。
他舉例說明,一百多年前電力、鐵路都是新興技術,為眼光獨到的採用者帶來競爭優勢,但在人們一窩蜂地鋪設後,造成了產能過剩、價格下滑,技術也趨於標準化,電力、鐵路如今已成為處處可見的基礎建設科技。拜網路時代的過度投資所賜,卡爾認為,IT正在接近基礎科技擴建期的終點。
卡爾又指出,商務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流程持續被建入軟體,加上科技供應商透過網路提供「要多少,給多少」的隨選即用軟體服務,通用應用軟體(generic application)似有凌駕客製化軟體的趨勢。如此一來,企業IT功能的同質性愈高,欲以IT為基礎獲得持久優勢將益發的困難。
「美國醫院供應」(American Hospital Supply,簡稱AHS)是一例子。根據卡爾,該醫療用品配銷商於1976年開發了獨家的電子訂購系統,因幫助顧客降低庫存、削減成本大受歡迎,數年內為公司帶來豐厚的業績。
但是,隨著個人電腦、套裝軟體與網路的出現,該套通訊系統的封閉性與過時的技術不再管用,AHS的獨占優勢也隨之瓦解。
當IT策略性價值消退,企業又該如何應對?此時,風險的管理比找尋優勢更為重要。卡爾提出三大IT管理規則方針:
一、減少支出:
除加強成本管理外,應更嚴格評估投資的預定報酬、尋找便宜的代替方案以及開放委外態度。
二、追隨即可,不要主導:
當IT的生命周期愈發短暫,不做「白老鼠」可降低買到不成熟產品(技術)的風險。
三、鎖定弱點,而非機會:
當企業持續將資訊活動委外,資訊安全、網路可靠性,與系統穩定度相關的營運風險與日俱增,管理更形重要。
不同的聲音
接下來看看讀者回應。許多人指出,該文立論最大缺失在於作者將IT視為傳送資訊的運輸機制,如同電線傳輸電力或鐵路運送貨物,但IT的演進歷程與前者大為不同。
鐵路、電力為單一用途科技,在極短時間釋出集中式的創新(concentrated innovation),之後報酬率逐步遞減。但IT的運算速度、儲存能力與頻寬卻持續精進,總加的倍數效果將帶動全新的經營與管理應用方式。
「說穿了,你從IT獲得的競爭優勢不是建立在儲存或移動位元上,」美國信用卡業者Capital One的資訊長貝勒(Gregor Bailar)對《紐約時報》表示,「在於你如何去使用它。」Capital One以資料庫分析見長,往往能篩揀出債信穩定、還息正常的顧客群,今年它的科技支出較去年成長10%~20%。
如卡爾所稱,IT的商品化是必然事實。他所舉的例子如電子採購機制、航空公司的訂位系統,優勢都來自硬體的固有功能特色(互連性與資料處理),只要對手能夠勤加投資,想要迎頭趕上並不是不可能的事。
IT的價值來自「I」
但是,IT的真正價值並非來自硬體,「是來自IT的I(Information)……,也就是來自瞭解你的客戶,並將客戶資訊應用在產品、服務與流程上,」產業市調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三位副總裁在聯合讀者投書中指出。
最佳實務的廣為傳播,其實正代表今日企業的生存將需要速度、創新以及採用更多的IT技術。
譬如:戴爾電腦使用的是業界的標準科技(如i2 Technologies的供應鏈管理工具),但其快速反應與即時備料的機制,使它穩居龍頭地位。儘管去年不景氣,戴爾手中仍保持54億美元的現金,以持續進行IT投資與廠房升級。
談到IT管理,卡爾提倡的「轉攻為守」策略,的確掌握到企業當下的心態。根據Gartner今年對全球六百位資訊長的調查,他們的首要目標為撙節成本,其次為增強安全,最後才是支持創新。
然而,部分資訊界人士擔憂,卡爾將IT視作一般商品投入,會強化對IT心懷抗拒的企業主的消極心理。
延遲投資、採取守勢的論調,更會傷害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利用科技提升競爭力的能力。
一切審慎為上,卡爾認為IT的管理應會「非常無趣」的宣言也飽受批評。
一封哈佛商學院教授的投書反駁, IT功能自運算、網際網路到無線連結的歷程以來,持續帶動如智慧卡、網路自動訂購系統、RFID(無線頻率辨識晶片,一種內嵌在產品的晶片,以追蹤產品生產及配銷過程的所有狀況)等新應用。
也因此,評估IT可實現的機會、思考他們牽涉的含意、與決定跨入重大變革性應用的時機點——對今日的資訊長應是既不平凡、也不無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