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梵音響起,地藏王菩薩引渡亡者往生,儀式莊嚴肅穆,捐贈大體的家屬,強忍悲痛,而慈濟大學醫學系的學生,也幾乎淚水盈眶。大體解剖教室,充滿了生命教育的莊嚴。
花蓮慈濟醫學院的大體解剖課在國內開風氣之先,為未來醫師注入了莊嚴的生命教育學分。
為感謝每位捐贈大體的亡者,慈濟特別請王俠軍製作心蓮玻璃燈座一座,永久保存在醫學院。
「儘管目前醫學昌明,面對『死亡』兩字時,大多數的人依然看不開也看不透;然而,我在這堂(大體解剖)課中,看到了生命的極致表現,也看到了死亡的另一層意義,」大三那年第一次上大體解剖課的醫學系學生郭雨萱說。面對這些「捨身菩薩」,自己感動得眼淚不禁掉下來。
在東部,慈濟醫院後來居上,成為地區最大的醫學中心,衛生署防治SARS的東部中心,也選擇慈濟,而不是歷史更悠久的基督教門諾醫院,或是官方的署立花蓮醫院。
慈濟是近年來台灣最大的非營利團體,每七個台灣人,有一個人每月定期捐贈「功德款」給慈濟功德會,造就今天花蓮慈濟、大林慈濟兩大醫院,以及慈濟大學、慈濟大愛電視等教育、傳播機構。
慈濟還特別能吸引有理念的學者和醫師。如兩大抗煞「名將」──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及前台北市衛生局長葉金川,他們卸任公職後,都被慈濟大學分別延聘為醫學系、公共衛生系的教授。
「我們原本比較遺憾,因為歷史比較短,醫學院的學生缺乏『典範人物』來學習認同,現在我們很高興,在這波抗SARS戰役中,慈濟的教授李明亮和葉金川,已經是我們的典範了,」剛接任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的賴明亮說。
如果宗教醫院也談經營效率,那慈濟也算經營成功的案例。這個超大型的非營利組織,近年來隨著組織擴大,醫療設備、專科醫師都增加很多,開始吸引外地的病患。根據統計,去年在慈濟住院的病患,只有5%是花蓮本地人,29%來自台東縣,其他66%都是西部各縣市。
「病患翻山越嶺來慈濟,可能是因為我們採『以病人為中心』的『群體醫療制度』,」被證嚴法師從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挖角來慈濟當院長的林欣榮說。很多困難的疾病,需要各科合作會診,慈濟採單一窗口,由各科主治醫師組成專業團隊,讓病患、家屬不必一科一科辛苦的奔波檢查。
林欣榮專長的領域是巴金森症,近年來慈濟加強這方面醫師的延攬,因此台灣各地的神經系統病患,接連前來就診,一年內,巴金森症個案激增十三倍;其他如腦血管疾病成長九倍,顏面神經痲痹及三叉神經痛成長四倍,此外腦癌、脊椎瘤、腦血管畸形,也增加兩倍。林欣榮除了擔任院長綜理院務之外,也是腦神經外科名醫。為此,他上任後,慈濟醫院更斥資新台幣3億多元,添購「超級軍備」──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可以診斷出一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是做一次檢查,費用高達3萬元,健保不給付,國內之前只有新光醫院有。
慈濟自從延聘神經外科林欣榮出任院長後,在科學治病的層面,投入甚多,也非常重視醫師的專業和配備。所以靠善心人士捐款起家的慈濟醫院,今天能在東部添購最頂級的醫療儀器,足以證明近年來經營已步上軌道。
慈濟經營成功的另一個祕訣,是深耕社區,讓民眾認同其服務理念。
慈濟首創的「大愛行動醫生館」──社區巡迴醫療專車,就是一個明證。
台灣島面積雖然只有澳洲的百分之一,但台灣東部崇山峻嶺的險阻也不下於澳洲的大沙漠;所以澳洲有「飛行醫師」,台灣則有慈濟醫師的行動專車。
從幅員來看,花蓮縣涵蓋區域幾乎是西部新竹縣到嘉義縣的範圍,過去是最偏遠、資源最少的地區,但慈濟醫院改變了此地醫療衛生服務業的生態。
而林欣榮以院長之尊,每個月也下鄉一次,搭乘社區巡迴醫療專車,以「到戶門診」的精神服務偏遠的花東原住民部落。「我們每次都是三人同行,我帶著神經內科和放射科主任,」林欣榮說。慈濟這種三大名醫「到府服務」,也是台灣醫界的創舉。
為了服務東部偏遠地區,慈濟在花蓮玉里、台東關山也設了兩個分院。在慈濟宗教氛圍的文化影響下,醫師都有懸壺濟世之心。所以很多接觸過慈濟的人都認為,這裡的醫師真的是很認同花蓮慈濟,才會定居下來。
由於淡泊名利,回歸當初從醫的初衷,救人第一,所以無形中,慈濟醫院、醫學院也都在履行基金會揭櫫的「生命教育」的理想。
這就是慈濟獨特於台灣六百多家醫療院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