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邁向自由經濟之路

于宗先
user

于宗先

2003-07-01

瀏覽數 17,100+

邁向自由經濟之路
 

本文出自 2003 / 7月號雜誌 第205期遠見雜誌

在台灣經濟學界,孫震教授是位能通盤瞭解近五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全局的少數資深學者之一,他瞭解台灣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台灣,而是因為他曾在民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實際參與經濟政策的規劃,並多年曾在大學講授台灣經濟發展的課程,因此最夠資格撰寫有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專著。現在他在許多朋友的期待下,完成了《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一書,且讓我有先讀為快的機會,我覺得既高興又感激。

孫教授以經濟政策之制定與演化,來貫穿五十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而且經濟政策是由管制、保護逐漸演變成半自由化,而後全自由化。這種漸進的過程,不但可培植工商界的適應能力,降低其對社會大眾的衝擊程度,而且政府也會有機會從政策實施中檢討得失,或作修正、或作補救。

在坊間,類似台灣經濟發展的專著並不多見,尤其有關經濟自由化的論著,多是蜻蜓點水式的論文,而且對經濟自由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多乏有系統的探索。

孫教授的這本書,無論是對貿易自由化,或金融自由化、匯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都採取追根求源的精神;在表達上,他以不緩不疾、娓娓道來的筆法,將一般難以理解的經濟術語及其應用,說得清清楚楚,這與他的人文素養有關。他喜歡以歷史觀點、社會演變的角度去分析經濟發展問題。因此,這本書對讀者而言,有很大的說服力。

孫教授的經濟思想,是崇尚自由經濟的。他非常欣賞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自由經濟思想,而且他一直相信「自由貿易可使各國各蒙其利,且是經濟自由化的主要項目」的主張;對於海耶克的自由經濟的理念,他堅信不移;對凱因斯經濟政策,他從其產生的歷史背景,認為有其時代價值和功效;對現代自由經濟學大師傅利曼的經濟自由化是走向全球化的基礎之理念,更是推崇備至。

儘管如此,孫教授對早期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行的管制措施、保護政策及經濟計畫,都有公平的評論,而且他也認為當經濟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論是管制措施、保護政策,都會隨發展程度而逐漸消除,否則就會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經濟計畫也會失去施展的舞台。

他對於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政府採行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公營事業民營化之來龍去脈,都做了詳細的剖析,他也認為這些市場經濟的特質經過一段曲折的歷程,而且付出一些代價後,也會一一實現。

政府的糾正應見好即收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對於政府人為干預,他不贊成,除非「市場失靈」;政府的糾正應是一時的,見好即收,否則,它的後遺症就很嚴重。他相信西諺:「到地獄之路是由好意鋪成的」的涵義,從而引申為「人為的操作縱然用意良善,徒然造成經濟更大的損失。」他批評「以低估新台幣價值的方式,鼓勵出口,就是一種隱形出口津貼,為反自由的措施。」政府干預匯率,阻擋新台幣升值,不但使民國六十年代兩次能源危機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也導致民國七十年代資產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崩潰。

孫教授又指出:在民國八十年代,政府「一再採取紓困措施,妨礙經濟成長及循環過程中必要之產業調整,並造成金融系統日趨嚴重之逾期放款與壞帳」,正如西方學者所說的,這是在製造「道德危機」(Moral Hazard),其所產生之後遺症,殊難估計。除此之外,他也批評:「……經濟自由化之公營事業民營化工作,初則步履蹣跚,繼而僅將公股所作比例降至50%以下,但政府仍為大股東,掌握經營大權,致使民營化徒具形式,」這是一針見血的批判。

其實,其弊端何止如此?當政黨輪替之後,無論是公營事業或徒具形式民營化的公營事業,其決策職位多成為執政當局酬庸的工具,其對企業經營之不良影響,可想而知,因為搞政治的人,不一定懂企業經營,況且今日的企業要面臨國內外的競爭,正如汪洋中大船的舵手一樣,它需要有經驗,有膽識的人,才能對抗大風大浪的襲擊。

向以對外貿易為主導力量的台灣經濟,仍需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並開拓國外市場,孫教授認為「大陸經濟崛起,為台灣帶來機會,也帶來威脅,」「台灣如順應市場情勢,排除障礙,發展與大陸的投資與貿易關係,則台灣可以藉助大陸的人力和市場,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會為台灣帶來發展機會。去大陸投資當然會有風險,其實在任何地方,「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應由投資者自由評估,也自由承擔責任,」這是最適當的評價。何況,全球化已成為世界潮流,無可抗拒,只有因應與接受。

最後,欲瞭解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以及經濟自由化在此歷程中的步調與經驗,我認為孫教授這本《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是值得一讀的經典之作。(作者為中研院院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