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民眾就醫排行榜,長庚醫院No.1

楊永妙 魏棻卿
user

楊永妙 魏棻卿

2003-07-01

瀏覽數 24,950+

民眾就醫排行榜,長庚醫院No.1
 

本文出自 2003 / 7月號雜誌 第205期遠見雜誌

6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解除台灣的旅遊警示,「現在可以說,我們真正進入後SARS時代!」在風暴最炙之際、臨危受命的新任衛生署長陳建仁,鬆了一口氣,終於露出了笑容。

從3月8日台灣爆發第一起疫情,一直到6月17日,整整一百天的SARS防疫大戰,衝擊著台灣醫療體系,幾乎讓民眾信心崩盤。

走過風暴,靜下心來檢討,台灣的醫療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根據《遠見》雜誌今年6月10日至13日,針對全國十八歲以上民眾所做的「台灣醫療大調查」發現,只有六成六的民眾對台灣的醫療體系有信心(頁92表一);相對於過去由官方公布平均接近八成民眾對於健保的滿意度,本次的《遠見》調查中,只有六成的民眾對健保感到滿意(頁92表二)。

平心而論,國內整體醫療水準在國際間還算出色。從客觀指標來看,根據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EIU)針對全球二十七個主要國家的評比,在「世界健康排行榜」(Worldwide Health Rankings)中,台灣僅次於瑞典高居全球第二名。(頁98表十三)

台灣醫療費用負擔低廉,是最大特色,吸引許多海外人士來台就醫,「很多華人特地返台就醫,」中華民國醫院協會理事長張錦文說。

根據中央健保局的統計,每年有一萬兩千人專程返台復保就醫。

台灣醫療水平能獲至今日成就,以提高醫療供給量的貢獻來看,成立於二十七年前的長庚醫院功不可沒。長庚強調制度化,追求績效和成本控管的觀念,進而帶動國內醫院走向大型化的發展。

然而,SARS揭穿了醫院對於院內感染管控不佳的真相,暴露出醫療系統及管理上的盲點,引發許多醫界專家針對醫院大型化、集中化、績效導向的經營模式提出批判。「SARS為台灣的醫院管理做出了最好的評鑑!」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說。

面對SARS來襲,即使以管理著稱的長庚醫院這回也表現得有些招架不住,多少暴露出國內醫療體系和醫院管理的盲點,扭曲了醫生以濟世為使命的價值,也打擊了國人對台灣醫療體系的信心。

院內感染管控不佳

但是,諷刺的是,在《遠見》雜誌調查中,歷經SARS後,長庚醫院仍是民眾心目中就醫診療的最優先選擇;而抗煞醫院英雄——台大醫院名列第三(頁93表三)。

即使高雄長庚醫院在這次的抗煞風暴中,亂了手腳,仍無損民眾對長庚醫院的就醫信心。小如感冒,大至重大或慢性疾病、急診,長庚均領先國內各醫院,成為民眾心目中的首選。以占就診比例最高的重症或慢性病患者為例,優先選擇到長庚看診的病患比例超過兩成。

以醫院所在地的區域特性分析也顯示,北區七大醫院中,長庚仍領先台大七‧三個百分點(表三-1)。

在SARS風暴期間,台大醫院是捍衛台灣健康的最後一道防守線,隨後並陸續發表SARS的病理研究,顯示強大的研究實力,但是,在民眾心目中,台大為何輸給長庚?

「規模優勢」和「在地化」的發展策略,讓長庚成為民眾的優先選擇。「長庚的規模大、分院多,」張錦文覺得理所當然。

從國人的就醫習慣,可以看出國人重視看病效率,並傾向在地看病的特性。根據《遠見》調查發現,醫院病患結構比重最大的慢性病患中,超過三成三的民眾認為就醫方便最重要(表四)。

醫院名氣大(15.2%)、醫療硬體佳(14.6%)、名醫駐診或醫生素質佳(10.8%)也是民眾就醫選擇的主要考量。

弔詭的是,醫界人士認為對病人最有價值的診療有效(2.5%)和看診仔細(0.7%),反而不被民眾重視。然而只重視「看得快,而非看得好」的看診現象,一方面導致台灣醫療環境及醫院管理出現重績效、輕醫療的荒謬現象,「醫生的功能變成開藥,」也是中研院院士的陳建仁形容國人的醫療行為是本末倒置。

醫療行政體系認為民眾看診重視效率、快速的習性,導致台灣醫療環境出現怪象,「因為看小病方便又便宜,所以有些人,尤其是老人家喜歡到醫院聯誼,」陳建仁搖著頭述說台灣民眾喜歡「逛」醫院的奇特現象。

另外,病人湧向大醫院看門診,進而造成看病品質不佳,醫生根本沒有時間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美國一個診半天大概看十個到二十個人,台灣許多門診半天可以看五十個人,」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也指出國內醫界看診的普遍現象。

病人利益勝過醫院利益

為什麼民眾的需求和專家所謂正確的醫療態度出現如此大的落差?這正是最值得深究的問題核心。

回溯台灣醫院朝向大型化的發展趨勢,跟醫療體系早年供給量不足有關。

創辦長庚醫院的台塑集團領導人王永慶就認為,現在台灣地區的醫療很進步,但是,二十七年前的台灣只有公立醫院和小型診所,處處受到束縛。

王永慶辦醫院,希望提供低價、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帶動醫療改革,也打破有些醫生總是高高在上的形象。

如果沒有像長庚醫院這樣的財團法人醫院,大規模興建醫院,提高供給量,台灣的醫療水準可能不是今天的局面。「長庚王永慶,比台塑王永慶更受台灣人尊重,」張錦文一語點出長庚醫院在台灣醫療史上的貢獻。

長庚醫院的經營模式,有點像工業革命,以大量生產降低成本,但也帶出台灣醫院管理上只衝業績的迷思。

問題就在有些醫院過度重視績效,忘掉了醫院原本應以照顧病人健康為宗旨;陳建仁強調,醫院管理應該回歸醫療的本質。「應該優先考量病人的利益,而不是醫院的利益,」李源德也說。

1970年代起,台灣的醫療院所開始朝向大型化發展,三十年來,全島的醫院林立,猶如進入完全競爭市場,帶動台灣醫療軟硬體服務水準,也間接提升了一般民眾的醫療知識。

良性競爭讓不良的醫療文化大為改善。《遠見》的調查顯示,75.9%的民眾普遍期望找名醫看診(表五),但過去為人詬病的紅包文化,幾乎已經消失。曾被醫師索取紅包經驗的民眾只有3.8%(表六);病人被醫院急診室拒絕的情況也在改善中,調查顯示只有2.4%的受訪者曾被醫院急診拒絕(頁94表七)。

民眾求診最大的困擾常在於發生重症時醫院排不出病床,就有21%的民眾表示曾有過排不到病床的經驗(頁94表八)。至於「大醫院看小病」的現象,以及喜歡到處「逛醫院」(指同一疾病赴兩家以上的醫院求診)的情況都不若想像中嚴重。只有12.8%的民眾會小病跑到大醫院求診(表九)。以重大或慢性病為例,28.1%民眾在固定醫療院所看診,高於16.4%赴兩家以上看診的民眾(表十)。

比較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國人缺乏管道取得正確的醫療資訊,例如,攸關民眾權益個別醫院的評鑑迄今沒有公開,國內醫療資訊不夠公開、透明,讓民眾無從選擇,大多是倚賴親朋好友提供的口碑來選擇醫院。根據調查,高達四成五的民眾,是透過親戚朋友取得醫院資訊(表十一)。

官方沒有提供正確的資訊,「逼得台灣的病人必須自力救濟,」一位醫界大老坦承台灣病人的處境。「所以台灣的偏方特別多!」張錦文也說。

誰能提供正確的求醫資訊?

資訊不透明,造成醫病之間資訊不對等,例如醫院感染率,就是外界無法探到的機密數據。《遠見》調查中顯示,高達一成五的民眾曾被誤診,觀察家行銷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志鴻進一步解釋,「每二十個家庭中,有三個家庭成員自認曾被誤診!」(頁96表十二)。

據瞭解,各家醫院內部都有相關統計,但就是不公開。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大骨科部主任侯勝茂就曾指出,哈佛大學醫學院曾針對三萬名病人進行調查,有3.7%的醫療過程或結果被認為有瑕疵,而最容易出錯的,是用藥和外科手術部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專研健保經濟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謝啟瑞也說,美國每年死於醫療誤診的人數高達九萬多人;而醫療院所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開錯刀:如開錯病人、開錯部位、動錯手術項目等。

站在醫生專業的立場,透過資訊分享,原本可以做為改進或減少錯誤的參考,但是,又有多少醫療政策決策者或專業執業的醫護人員,能拿出道德勇氣,公開缺失,面對錯誤?

站在政策決策者的立場,陳建仁坦言,資訊不透明需要改革,「站在人本的立場,從醫療體制、健保給付制度、醫院管理到醫院評鑑都要改革!」他說。

如同企業改造,醫療體制也應該從制度改造做起。目前,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以數誰看病快、誰的病人多來計價,而不是比賽誰真的把病人治好。

根據統計,台灣各醫院的收入,來自健保收入占61%,有人因此建議改變健保的給付架構,也許能帶動醫院經營型態和民眾就醫態度的改變。

陳建仁引述二十世紀哲學家羅素說法:制度會改變一個人的思想,而是不用思想去建立一個制度。「從制度面著手,從行政架構上思考,才會知道,醫院的相關制度,應該怎麼做才能符合專業需求,」李源德也呼應指出。

就像要求所有的醫院都要自負盈虧,誤將醫院的競爭力與賺錢劃上等號,則是醫院管理的另一個迷思。

醫院管理應該思考的新課題,在於如何在使命和績效之間取得平衡。「醫院和所有非營利事業一樣,不能以營利為目的,但仍要能維持競爭力,」具有交通大學EMBA學位的桃園署立醫院院長張景年說。

就像工業時代講究產品導向,服務業時代走向顧客導向,醫院想要提高競爭力,就必須滿足病人的需求。

醫療環境的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接下來應該是質的提升。「從量的供給,轉變到質的提升,」曾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現任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說。

以病人的角度思考,後SARS時代,醫院管理一定要走上質的管理,讓醫療行業成為以照顧病人健康和尊嚴為榮的服務志業。

國際管理大師杜拉克在《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揭示了醫院管理是任務導向,醫護人員是杜拉克定義的知識工作者,通常也是第一線的執行者,往往「他們比老闆還清楚什麼時候,應該採取什麼動作!」

舉例來說,正在進行分藥的護士面臨病人按下緊急求救鈴時,應該自行決定是否放下手上的工作,立刻去救人。

領導者應該要指引方向,讓醫護人員瞭解醫院追求的是病人的利益而非醫院的利益。「醫病關係、醫療倫理的觀念都要再強化、建立,」陳維昭說。

民間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張苙雲就建議,醫生應該效法美國,提供完整病歷相關資料給病人。如果病人在第一家醫院連病歷資料和X光片也拿不到,到第二家醫院又得重來一遍,不僅浪費健保資源,「病人一樣無法判斷,」他說。

杜拉克所指出的「不創新即滅亡!」在後SARS時代,特別值得醫院思考。台大醫院已經邁出第一步。「我們現在正在行使一個復原計畫,」李源德說。從觀念到空間配置,從硬體到軟體,再到醫院動線,台大都在調整。例如過去台大醫院的病房是四棟在一起,現在正思考小規模化。

改變是醫院管理的新挑戰,也是醫院管理新的起步。今年4月,《惡魔的流行感冒》作者戴維斯就預測,世界性的大流行病必定還會發生。

可以預料,殘酷的檢視可能在秋冬之際捲土重來,第二波SARS風暴將重新考驗各大醫院的管理能力。

衛生署長陳建仁:

改革,我一定會受到批判,但有些事一定要做!

SARS危機讓我們思索現有的醫療體制要不要改?我想,醫院管理的目標還是站在病人的最大利益著想,以提供病人最適量的醫療照顧,使用最少量的醫療資源為原則。

經營醫院的目標如果沒有把「人」的健康與尊嚴放在最前面,是談不通的。

怎樣讓醫生多一點衛生教育,少一點開藥?怎樣讓醫院減少門診量?我們需要從健保制度和醫療體系這兩塊找出辦法。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限制醫院門診量,有些醫院好的人才,說不定會去社區當單科醫生,不必依附在醫院裡靠行。

改革,一定會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但決定接下這個工作,有些事情我就是要做。

很多事情應該從基本動作談起。最近大家把量體溫看成很稀奇的事,但醫生應該怎麼看病呢?我記得小時候去看醫生,醫生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先洗手,接下來量體溫、身高、體重。

不量體溫,根本違反最基本的醫學檢查原則。

很多現在的醫生在病歷上只做症狀描述以及記錄用藥,沒有採用檢體,醫生的功能變成開藥。

醫療基本動作不見了,有些醫生如此,醫院經營者也是。

為什麼要開醫院?醫院的目的是促進和保障人類的健康與尊嚴,把病人當人,醫院本來就應該以非營利為指標。

我很想問醫院經營者,「你為什麼要經營醫院?」如果醫院經營是績效第一,we have no way out!我們沒有出路!

我不是那麼懂醫院管理,但我認為,醫院管理最前面應該就是愛、和平與公義。如果醫院把績效放在第一位,我們教出來的醫護人員也會把績效放在第一,賺錢放在第一!(楊永妙整理)

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

醫療教育先全科再專科

SARS事件只是把舊的醫療問題暴露出來,例如醫療教育過於專科化,無法立即支應SARS病患的需要。

要當專科醫師,必須先成為內科醫師。國內目前醫療教育是七年制,四、五、六這三年是見習,第七年是實習。為了讓醫學生先具備全科訓練,我們希望以後讓學生六年就可以畢業,並改成PGY1(畢業後第一年)、PGY2(畢業後第二年)制度,這兩年完成後,才能考醫師執照。

這兩年用來培養一般內科、一般外科的醫生,之後才能選耳鼻喉科、皮膚科等專科。

此外,從這次醫護人員臨陣脫逃的情形中也顯示,醫護人員對於從事醫護行業並未完全瞭解。

遭受病人感染本來就是醫療這一行的職業風險,有一些學生或家長不瞭解醫護行業,所以才會做不合理要求,給教育部壓力,讓學生停止實習。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次SARS事件,沒有台大畢業的醫護人員臨陣脫逃,反而還紛紛跳出來幫忙,像葉金川,因為台大人都有一種認同感和使命感。

而且台大醫學系不僅培育醫生,還要培養醫界的領導人才,因為每個醫生都是領導者,都要帶領護理團隊。(魏棻卿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