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執行副總裁兼總編輯
史勒辛格
(David Schlesinger):
中國媒體發展很矛盾
我在亞洲工作十三年,從新聞記者的角度來看,絕對和商業角度不同。今天的題目是媒體與娛樂業——中國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我非常喜歡這個題目,我覺得很貼切,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媒體,就像變化多端的萬花筒。政府的法規管制常常不一致,有些管制過多,有些卻缺少管制。只要是和政治相關的內容,便有相當大的限制,但是對於版權或是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法則卻微乎其微,使得製作所有權很不穩定。
許多法律規定在每個省都不同,隨著時間的變化也不一樣,所以缺乏穩定性。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就是資訊的高度曝光。現今中國透過網路、電視、報紙、戲院所接受到的各式各樣資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中國的新聞自由卻受到限制。就拿「非典型肺炎」這事件來說,中國的媒體到底報導了什麼?中國政府到底說了什麼?隱瞞了什麼?在新聞自由及報導陳述的交叉口,再加上政治及經濟的介入,這會是什麼狀況?現在大家都覺得很恐慌,如果當初一開始就將可怕的非典型肺炎報導出來,並且儘快請外國專家協助,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今天人們恐慌,也許來自於消息被封鎖、資訊不透明。新聞自由、報導陳述,媒體、政治與經濟,都是息息相關。現在中國的媒體發展很矛盾,以網際網路來說,一方面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但是另一方面,卻有些網站被封鎖,受到管制。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盜版猖獗。中國有1200萬美元的廣告市場,就無線通訊領域來說,尚有一千萬小時的通訊市場規模,是十分有潛力的市場。但是因為盜版,智慧財產權不受到重視,相對也影響原創力。
就新聞自由來說,新聞被統一,也沒有表達的自由,那麼就會像先前非典型肺炎事件一樣,最後難以控制。
路透社進入中國已經十年,我們從1991年開始提供中文資訊,但因為法規的關係,僅能提供部分新聞資訊。我們的英文版提供政治、社會、經濟方面的新聞內容,但在中文版只有經濟及商業相關的報導。
去年10月的中共人民大會上,對於外國媒體也有特別的要求,希望我們以「信任與友好」(reliable and friendly)的方式報導。當然,這代表了中國對於外國媒體有條件的歡迎與拒絕,同時也是對於部分新聞的開放及封鎖。
現今中國媒體還存在許多利益及政治因素介入,言論自由及封鎖,政府法規及開放前的混亂狀況,相信未來還有一段路要走。
Tom.com執行長
王兟:
媒體走向更具獨占力
的大型集團
前幾年我創辦Tom.com,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是,當我遞上名片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公司還存在。他們會很好奇地問我到底Tom.com在做什麼,我就一一解釋,我們做體育行銷,姚明之前也在我們網站擔任體育代言人,我們旗下有許多家雜誌及出版社。
我們的商業模式很像美國線上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我想這樣的解釋,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但是他們又質疑美國線上時代華納不是個很失敗的例子嗎?為什麼說自己的公司是中國版的美國線上時代華納?
這些質疑讓我開始思考,我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念過一篇關於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的文章,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有人說年收入400億美元的公司是個失敗的例子,他們光是可流動的現金就有40億美元,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一般大眾會有這種批評。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媒體,媒體也是個商業利潤組織,也必須長期營運。
對於投資人來說,數字會說話。在美國,前十大的媒體市場總共是600億美元,在歐洲是120億,亞洲只有區區14億,而且人口僅兩百五十萬的新加坡就占了大半,可見市場潛力很大。
全球媒體正走向整合,就像美國線上時代華納,當初也是一步步合併,直到現在的規模。我認為現今媒體的趨勢是走向更具獨占力的大型集團,相對來說,亞洲的媒體似乎比較小。如果你注意觀察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區域——台灣、香港及中國,一年的收益是2兆400億港幣,其中三分之一是來自廣告。
如果你觀察世界趨勢及經濟發展,會發現媒體事業其實和一個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低於1000美元時,基本上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到了3000~4000美元,媒體才會逐漸開放。到1萬美元以上的民主國家才能真正享有言論自由。
另外,我要說的是,新聞自由是針對一般媒體所說的,但是好的媒體不等於好的媒體事業,就是不一定賺錢。當有太多的競爭,就不容易有利潤。事實上,中央電視台這個政府的資產,也正是因為是國家獨占事業,所以很賺錢。所以,從新聞記者的角度,新聞自由是很重要的。從另一方面,在言論完全開放前,是否值得投資媒體?就拿台灣來說,現在兩大媒體是《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他們都是家族企業,而且在1950年代就創立,當時台灣的政府對新聞也不是很開放,但是他們從當年的環境一路走來,現在成為台灣兩大主流媒體。因此,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也是很重要。Tom.com就這方面有語言文化及商業優勢。
鳳凰衛視美洲執行長
吳曉鏞:
媒體開放程度比
一般產業慢
我是新聞記者出身,也一直夢想成為能夠寫作、能夠教育大眾、為社會帶來改變的記者。前幾年創業時,我們希望公司能成為市場的先驅,但是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還是渴望寫作,對新聞深入分析及調查,對社會大眾有責任。我們想要告訴大眾他們需要知道的事,並且試著分析與研究社會上發生的事情,有些可能是不對的,大家需要採取行動,或是政府政策上需要做改變。
鳳凰衛視現在很成功,當然背後有很多人的努力與付出。我們的節目在中國可以被授權播放,其實是很大的優勢。中國對於國外媒體有相當的限制,尤其是節目內容,我和許多外國朋友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其實在歐洲也有類似的情形,像在法國,每部美國電影都必須以法文配音,不能只打法文字幕。
我想今天中國媒體的主要問題是,未來的方向要怎麼走,何時能夠脫離政府管制,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將來要走的是純娛樂性質?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模式?將來是否還需要通過國家的批准?
許多人批評現今執政者,我想他們已經承受過多的批評。自從改革開放後,用錢幾乎可以買到任何東西,但是媒體是無法購買的,包括電視台及廣播電台。我不知道Tom.com是如何做到的,但他們的確購買多家雜誌。不管如何,現在已開始改變,但是媒體的開放程度一定比一般產業慢。
未來中國媒體將何去何從,而且新聞自由的程度又會到哪裡?為什麼新聞自由如此重要?一般的中國民眾都瞭解它的重要,但是卻不願意惹麻煩,因為有時確實是很敏感。但就網際網路來說,在中國是相當方便,政府也瞭解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對於市場資訊的需求必然增加。
至於鳳凰衛視,我們在中國的播出,確實刺激中國本土媒體做了些改變。當然,我們有許多優勢。我們的節目是由香港製作及播放的。此次中東戰爭,我們派出五名記者到中東採訪,中央電視台同樣也派出一些記者進駐巴格達,他們是一群很優秀的新聞從業人員,也非常認真,但是採訪卻沒被播出,這是多令人挫折的事。但是鳳凰衛視卻能夠如期播出,而且我們還進行了戰爭一百小時現場連線。我們未來的目標是要成為既能賺錢,又能造福社會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