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上任已滿兩年,能否在今年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獲得連任,已受到海內外關注。
回首2001年4月,剛就任首相時,言語率直、態度親民的形象,讓小泉贏得78%、戰後最高的內閣支持率。上台後,他強悍表示將執行「無特區」改革,並勉勵日本人在改革的陣痛中忍耐。日本民眾對他充滿期待,民調顯示,將近八成民眾贊成他的改革政策,表示陣痛期能忍耐者超過半數。
受到民意的鼓舞,小泉一舉提出包括財政、金融、行政、產業、社會福祉、地方行政、教育、環境、國家體制系統等全方位的結構改革。首年6月,首相的智囊團「經濟財政諮問會」並提出七項改革的方針,小泉的理想是效法古人勤儉治國的精神,希望最終達到2%的穩定經濟成長。
兩年來小泉在外交上的表現令日本人感到相當滿意,例如,上任之初任命對中國、南韓抱持好感的田中真紀子,擔任外務(外交部)大臣;走訪歐美各國、東南亞,與美國、中國大陸、南韓首腦會談,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八大工業國會議(G8)等。
小泉在改革上也兌現了壓縮財經預算、將國債發行總額控制在30兆日圓等初期承諾。
但是其他的改革並未看到大的成效。4月底,針對小泉兩年來的施政,提出「驗證小泉改革」的報導中,嚴厲批判小泉內閣兩年來的財經改革沒有績效。《日經週刊》認為,小泉對於銀行呆帳的問題,一直未能對症下藥;2001年3月日本全國銀行的呆帳餘額為33兆日圓,2002年為40兆日圓,到去年9月中,呆帳雖然略為減少,但是2003年日本銀行為處理呆帳所產生的損失,預計超過5兆日圓,可能比減少的呆帳額還高。
繼日本大型建築業青木建設、大型超市大榮集團等大企業之後,今年5月,日本第五大銀行Resona Holding也申請破產,日本政府又動用1兆9600萬日圓,挹注銀行資本。因此,小泉內閣的結構改革,被視為從激進改向軟著陸路線,引發日本民間反對聲浪。
金融經濟財政大臣竹中平藏宣稱將加速處理呆帳,並於今年2月開始,對日本國內十二家大銀行進行調查,反而令日本金融界擔心信用收縮情況更趨嚴重、金融更不安定。
小泉的稅務改革也受到質疑。《日經週刊》報導指出,儘管小泉曾經承諾要根本改革稅制,強調「減少官方浪費,就可以減稅」,但日本企業的實質稅率還是比美國高。
去年底,形容「日本經濟改革已上三壘,再加把勁就會成功」的名經濟評論家?屋太一眼看局勢不對,5月底出面召開「九人救國委員會議」,發表對政府的緊急建議。
出席記者會的經濟專家一致要求,日本政府編列100兆日圓預算,增加公共投資,刺激景氣,挽救日本經濟。
接著執政(自民)黨內非主流派年輕國會議員也就日本中小企業倒閉嚴重,每天將近一百人自殺的事實,批判小泉內閣,要求他改善現況。
結構改革交白卷?
1970年涉足政界,三十多年來,小泉擔任過的內閣官職包括四任厚生大臣和一任郵政大臣,只在1979年時當過大藏省(財政部)次官。《朝日新聞》的民調顯示,他的高支持率主要是因為他的高人氣(56%),至於肯定他具有首相能力者只有23%。
由於日本的技術官僚體制相當成熟,深具執行力,因此,即使小泉本人的能力不夠,也不是問題。日本改革窒礙難行,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存在抵抗勢力。
抵抗勢力主要來自執政黨的國會議員,分為兩類:和企業、金融界關係密切的議員,常在日本政府處理銀行呆帳、企業倒閉案件時關說請命;另外,地方選出的國會議員,為了瓜分公共建設利益,形成派系族群,如「道路族議員」。
例如,每年超過5兆日圓的「道路特別預算」,主要來源是燃料稅等稅收。這項預算一直掌握在橋本派居多的「道路族議員」手中,小泉想改成一般預算,立刻受到這些議員的群起撻伐。除了議員,地方政府首長、民眾也反對,因為改革之後,地方道路建設,很可能因為本身財源不足而停擺。
又如小泉一再強調的「郵政三事業民營化」,推行時得面對一萬八千家郵局從業員的阻力;這些人和家屬組成的「大樹會」,被喻為自民黨「吸票機」,小泉當然得罪不起。
有趣的是,日本國民對小泉提出的「特殊法人改革」,無論首都或地方,大都支持整體政策,但是每一個單項都受到反對,主要是牽涉到利益時,壓力團體就會立刻形成,並強烈反對傷害到他們利益的改革。例如,日本醫師會勢力龐大,也是自民黨主要票源,該會就反對醫院公司化的改革。
支持小泉的學者認為,小泉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但是治癒日本經濟結構沈痾需要時間,由於體制內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小泉無力速戰速決。
到底是民意重要?還是被利益團體把持的黨意優先?自民黨執政下,日本歷年來不定期出現的問題正考驗小泉純一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