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動全球化以後,物流、金流、資訊流暢行無阻,固然能使資訊獲得最大利用,然而,伴隨而來的則是「問題全球化」。包括過度競爭、失業、疾病擴散等。
在這一波SARS危機中,不少人開始反思,是否要調整「全球布局」的腳步?
我認為已經全球化的公司,毋需調整它們的腳步。至於台商,本來就還不具全球化的能力,至多只是資本、技術輸出,尚未深入全球市場經濟的脈絡。
在這一次SARS危機中,中國首當其衝,以中國為生產腹地的台商,真正要嚴肅考慮的不是全球化,而是要建立「雙生產基地」。
嚴格說來,這一次疾病的感染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並不高,但是所帶來的心理恐慌卻很嚴重,中國大陸目前有五千人感染,即使只用沿海各省的人口五億人為分母,比例也不高。但是,由於這個疾病不可捉摸,造成嚴重恐慌,對信心影響最大。
而經濟與信心息息相關,SARS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頗大。招商會展業務首當其衝,由於外商驚懼,新投資、新擴充案目前都暫時擱下,旅遊、國內消費、運輸也都受到波及。
此外,房地產更是受創嚴重。這幾年因上海熱,房地產供過於求,我個人認為,這次SARS可能讓中國好不容易復甦的房地產業再次蕭條,甚至可能一蹶不振,最起碼復原期會拖得很長。
事實上,這次疫情對大陸台商供應鏈的衝擊並不大,對中國政府來說,外資(包括台資)可是經濟起飛的命脈,中共當局對外資的保護是相當周全的,疫情傳出後,馬上派人關切各企業的需求,因此並未聽說有什麼台商或外商在大陸生產線受創。
但是,由於事態緊張,也讓陶醉在中國夢中的台商起憂患意識,冷卻過熱的中國投資熱潮。而且經歷這次SARS風暴後,中國各種資訊會比較透明化,對未來投資人也會比較有保障。
此外,也免去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台商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台灣在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雇用的員工數超過一千萬人,若中國生產出了什麼差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風暴中受創甚深,日本則工價太貴,唯一擁有現成技術人才與生產經驗,可以順利承接的地方的只有韓國與台灣。
在中國、台灣建立雙生產基地,把一部分製造作業移回台灣,不但可以分散風險,同時又可立即解決國內嚴重的失業問題,近年來國內的失業人口,泰半都是原來生產線上的勞工。
只不過,政府若有心招攬台商回流,必須打鐵趁熱,儘速擬出相關法令及配套措施,吸引或輔導台商回流。因為人是很健忘的,等到疫情冷卻,大家可能又會忘記居安思危。(李翠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