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鴻海2003年的成長在手機

成章瑜
user

成章瑜

2003-05-01

瀏覽數 14,650+

鴻海2003年的成長在手機
 

本文出自 2003 / 5月號雜誌 執行力大帥 統領鴻海──郭台銘

十八個月前,鴻海與華碩的市值相當,十八個月後,鴻海的市值已比華碩高50%。

分析主要原因,是鴻海轉型的CMM模式,由零組件到模組進入系統組裝產生的綜效,讓鴻海可以拉大差距。

走CMM的鴻海和華碩最大的不同是,鴻海左手繼續吃高毛利的零組件市場,右手繼續進攻系統組裝業務,像一個鐘擺一樣,既可攻,又可守,等於吃到兩大塊市場。

未來鴻海的危機有兩塊:第一是內部組織,高速行駛會不會崩潰;第二是,在垂直整合擴張時,一定會和客戶互相衝突,吃別人最後會不會反而傷到自己。

鴻海在郭台銘的帶領下,可以每年成長50%,但是他底下的大臣是不是也可以?若是有一年掉下來20%怎麼辦?現在鴻海大陸員工高達五萬人,還不斷向四面八方擴充,如何管理好這麼龐大的組織,執行力還是最後的關鍵。

當初鴻海不做主機板,因為那時主機板廠商都是他的客人。但現在鴻海已成長到客戶夠分散,做大後的鴻海回頭吃主機板的單,最後可能會傷到自己。

不過鴻海與全世界EMS(電子專業製造)大廠比,還是市場價值最大的。2003年鴻海最大的成長應是手機。我預估接近50%的成長。Nokia已經給鴻海一些零組件及ODM的單。手機這塊如果與Nokia合作得好,會是鴻海將來最重要的成長空間。

網路比較慢一點,受到不景氣影響,長線來講主要客戶Cisco是好客人,但短線來講,不能有太大預期。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布局是TFT-LCD 面板,既可以攻零組件,也可以攻組裝市場。這不僅迎合將來客戶所需要的,也是一塊夠大的營收領域,但關鍵在必須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投入。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科技鴻海」的未來在研發,研發就在RD人員。但以機械工程起家的鴻海,和電機工程背景出身的資訊業者,兩者文化還是有差異。要做電路板設計、筆記型電腦設計的人,到穿制服的鴻海工作,企業文化的確迥然不同。

鴻海基本上是績效導向,任何其他團隊加入,都需要很快融入鴻海的文化,在鴻海的強勢文化下,外來者都要學會低下頭。

公司能否長久生存就看管理。鴻海接班人沒有發布,可能有所考量。若郭台銘退休,鴻海是否還能維持同樣的成長動力?關鍵在鴻海的文化必須從「人治」進入「體制」,這也是鴻海最大的挑戰。(成章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