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疫情加速數位經濟的創新演化,零接觸金融也成為顯學。《遠見》邀請玉山銀行數位長唐枬透過「玉山數位觀點」專欄,提出他對數位金融與服務體驗的業界洞察。
擁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MBA學位的唐枬,曾任職美國IBM公司近20年,專長是銀行業解決方案。他提醒各領域的服務業者,疫後是重建顧客通路體驗的關鍵時刻。
現在消費者所使用的通路是在不同的時間點發展出來的,以銀行業為例,1960年代出現了ATM,70年代開始有了客服中心,90年代網路銀行興起,2010年代至今則是行動銀行的紀元。
不同的通路各有所長,業務流程為這些通路各別設計的結果,就是許多龐大且彼此不相連的通路孤島(channel silos)。
通路孤島:體驗的殺手
今天的消費者不再使用單一的通路,顧客不可能完全了解什麼事情要去什麼通路找誰辦理。跑錯通路可能白忙一場,就算沒白跑,也因為同一件事在不同通路上有不同的流程,造成顧客滿意度的下降。
推倒通路間的高牆
英國巴克萊銀行CEO在去年的一次專訪 中透露,他認為上千名員工在同一棟大樓辦公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總行員工包括客服專員、客戶經理、投資顧問等,都將可以在住家附近的分行上班。
為了防疫的居家辦公制度暫時模糊了實體和數位通路間的界線,疫情之後,如果客服專員都可以在分行上班,則永久地打破了客服和分行的區隔。疫情造成了工作與服務模式根本的改變,企業勢必也要因應,唯有打破通路孤島,顧客體驗才有機會改頭換面、徹底地獲得提升。
後疫情時代服務業的首要任務:重建通路體驗
通路體驗的重建可簡單可複雜,真的要做是個大工程,但也有克難式的做法。某間中南美洲的大銀行,在2020年3月,因為確診數的突然爆發,緊急通知所有分行和客服人員居家辦公。
問題是沒有設備,如何在家上班?這家銀行花了幾週的時間,採購上萬台的筆電、家用網路設備、耳機與麥克風,讓面對顧客的員工,和他們所負責的業務流程,能遠端運作。
對銀行來說,員工的家變成了一個全新的通路。雖然營運得以不中斷,但是原本的流程硬是搬到一個新通路上,得仰賴員工手動整合流程上的斷點,顧客體驗和員工的效率都很差,只能勉強應急罷了。
有比手動整合高明的做法嗎?90年代出現了包括MQSeries和CORBA等的資料傳輸技術,一時之間讓通路整合成為顯學。技術上,流程的確可以整合起來,在不同的通路系統間運行;但實務上,流程和通路是相乘的關係,一家銀行可能有數千個業務流程跑在十多個通路上,加乘起來就有上萬個整合點,任何一個都可能出問題!
通路整合不僅風險高,複雜度也會隨著業務的成長而提高。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後的短短十年間,智慧電視、手錶、音箱和眼鏡紛紛問世,這些新型設備逐漸普及後,企業勢必也要把現有的流程搬上這些新通路。在數量和複雜度都快速增加的情況下,靠整合來完善通路體驗是個跑再快也追不上的目標。
釜底抽薪的做法,是整併而非整合,差別在於整合是乘法、整併靠減法。
2020的下半年,幾家歐美大型銀行,不約而同地為了隨時可能再起的疫情,未雨綢繆,開始規劃通路平台的整併。包括在PC上的網路銀行、手機上的行動銀行、分行系統、以及客服系統,通通要整併到一個大通路平台上。
這些歐美大銀行的理念是設備(PC、手機、智能音箱等)和互動的媒介(鍵盤和滑鼠、觸控、語音、視訊、文字)或有不同,但業務邏輯在不同通路其實是大致相同的,流程的邏輯應該由通路系統中抽離出來,標準化之後,在任何通路上都可以運行。
當流程不再是為了特定的通路而設計,兩者間不再是相乘的關係,就不會發生同一件事在不同通路做法不一致的狀況,體驗得以大幅提升。
永遠不要浪費一個好危機
大小企業近年來無不致力於改善顧客體驗,從逐年攀高的淨推薦值來看 ,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各別通路的改進有它的侷限,要突破必須優化那些跨通路的流程。
通路整合喊了多年,理想崇高,實行起來曠日費時。疫情讓企業發覺到實體通路不再可靠,隨時都有可能被迫關閉,任何依賴實體通路的流程,都必須改造。
如同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永遠不要浪費一個好危機」,企業應該視疫情為契機,邁出跨通路體驗改造的第一步,除了持續線下流程數位化的工作之外,更要思考如何拆解通路孤島,把業務邏輯從流程中抽取出來,一方面讓流程在不同通路上有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路系統也可以變得更輕薄。
唯有讓顧客體驗優化的腳步加快,追得上你我口袋裡智慧型手機演進的速度,轉型才算成功。
(內容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