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報導指出,在阿拉伯國家的市場,到處可以看到大陸出口的手錶、玩具、電腦遊戲機產品,尤其是價格低廉、外表幾可亂真的仿冒世界名牌手錶。價格便宜,一只「勞力士」錶的價格可以買一千三百只同型的大陸仿冒品(單價約50美元)。
日本手錶業受害最深。日本手錶在阿拉伯市場屬中等價位,大陸仿製品一進來,日本手錶從此一蹶不振。
越南河內的鬧市到處是盜版光碟(CD)及數位影音光碟(DVD),DVD價格每片約2美元。越南境內並沒有生產設備,所有仿冒品皆來自大陸。
台灣廠商被大陸侵犯的主要是商標權,工總保護智財權委員會執行祕書蘇玉櫻曾經為文指出,「誠品」「錢櫃」「海霸王」等台灣知名企業其實都曾遭遇大陸冒用商標問題;日本廠商則是遭到大陸仿冒製作商品,在大陸境內銷售並外銷到其他國家。
為了掌握大陸的仿冒實況,日本自1990年起,每兩年就由在東京的「日中共同投資促進機構」做一次相關調查。
2002年的調查顯示,將近四成(39%)的日本企業聲稱遭中共企業侵害智財權,其中37%企業自認受傷程度非常嚴重。根據《日經週刊》估算,光是被大陸仿冒,日商已損失1兆~2兆日圓。
為了進一步瞭解日本商品被仿造的情況,日本知名的經濟媒體《日經週刊》曾深入大陸採訪報導。結果發現,一家日商才準備在大陸生產的產品,竟然已經有八家大陸廠商開始仿造,更令日商氣結的是,以前的仿冒品包裝、商標上多少還有點異於真品,現在則是由裡到外幾可亂真,仿冒者還大大方方接單量產。
大陸仿冒品的種類既多、製造地分布也很廣。
為了杜絕中國大陸的仿冒,部分日商卯足全力每年兩次在大陸查緝、告發大陸的仿冒者。即使每件案子、每個月的調查費高達35萬日圓,裁判後能夠得到的賠償往往不到所費金額的1%,但是不做的話後患可能更嚴重,有些品牌代理店甚至公然賣起仿冒品。
小偷和強盜談判
日本許多大企業也開始正視打擊仿冒的重要性。主要是因為,剷除仿冒品之後,在大陸市場的營收明顯回升。例如佳能公司(Canon),其印表機在亞洲及大陸地區的銷售量近年來持續呈現成長,照理印表機用的耗材——墨水匣的銷售量也應跟著增加,然而耗材被大陸仿冒,1999年開始,墨水匣的銷量開始減少。
佳能先在香港設立法務部門,開始對大陸仿冒品展開反擊。結果,2001年共檢舉四十件,查獲的仿冒品如依正品價格計價,金額高達1億2000萬日圓,等於年間查緝經費的三‧六倍。由於收到實際效果,佳能接著將法務部門移軍北京,並派智財權專家駐守。2002年共舉發一百零四件,沒收品總額達4億9000萬日圓,為經費的四‧四倍。部分大企業反仿冒展現成果,使日本企業打擊仿冒的信心受到鼓舞。
大體上,除了攸關民眾生命健康的產品如農藥、肥料之外,大陸政府目前對國內的仿冒問題依然採取被動回應的態度。有些地方的執法機構,甚至和仿冒者站在同一陣線。
面對被侵權國家的指責,中共的態度相當強硬。例如,中共國務院委員、素有中國「鐵娘子」之稱的吳儀言辭犀利,在與美國談判智財權時,面對美國人「我們是在和小偷談判」的開場白,強悍地頂回一句,「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裡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大陸搶來的。」
中國大陸政府對解決智財權所持的態度,雖然讓日本企業界不滿,為了進入大陸市場,大部分日商只能忍氣吞聲。
也有日本人認為大陸的仿冒行為不足為奇。日本經濟評論家竹內宏就曾指出,中國人是偽造天才。在大陸,新的紙鈔還未出爐,假鈔已經先行「上市」,日本流行的啤酒券、咖啡券在大陸竟然看不到,因為業者怕一發行,偽券就立即出現,會被白吃白喝。他認為中共政府容許民間「適度」地模仿,因為那些無法就讀大學又擁有才華的人,如果能靠仿冒賺錢,他們的生計就能獲得滿足,社會也會因此更安定。
由於中共至今無意正視外商的智財權,日本企業只好自己擔任糾察隊,在大陸查緝仿冒。大陸仿得愈快,日商抓得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