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俄國百姓來說,總統普京不啻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他的領導下,現在的盧布匯率穩定,外匯存底已增加到385億美元以上,財政收支不僅獲得平衡,漸漸還有了盈餘。自2000年起,俄國也有能力漸次償還積欠國際貨幣基金(IMF)的180億美元貸款。
俄國在彼得大帝時曾進行西化政策,遷都彼得堡,這項大刀闊斧的決定被譽為「開了一扇面向歐洲之窗」,從而「脫亞入歐」躋身列強之林。普京如今也走在相仿的歷史地位,他採取改善與西方關係的政策,為俄國經濟發展創造有利和寬鬆的內外條件,不過,儘管時節遞嬗,但阻力卻並未相對減少。
如今普京再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努力標的,在中國大陸入世後,俄國是世上唯一沒有入世的大國。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未加入最基本的世界化貿易機制,確實不可思議。
目前俄國的經濟來源,絕大部分靠原油出口。俄國經濟的穩定成長除受益於「九一一事件」前,世界石油價格上漲之外,改良稅制、吸引更多外資亦為重要的一環。
不過,暫時的經濟榮景是否就意味著俄國就此一帆風順?普京的連任目標是否亦唾手可得?
一切才剛開始
選舉前,試圖分辨普京到底會持續改革,或者是意圖讓自己出身的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還魂,此舉並無意義。因為普京根本沒有本錢失敗;他最明白,若再用前蘇聯祕密警察掌控局勢,無異緣木求魚。另外,為人垢病的稅制,卻在改革中途喊停,徒增世人疑慮。
一般猜測原因:一是普京的許多改革計畫在行政上缺乏得力的執行者。二是總理卡西亞諾夫公開聲明,俄國經濟要達到更高的成長是「不可能的任務」,給要求「拚經濟」的普京潑了盆冷水。三是沈重的政府人事負擔,讓財政部的減稅計畫挨了一記當頭棒喝。
俄國「國家機器」的沈痾已深,若不痛下針砭,俄國經濟要更上層樓將只是空話。俄國雖然成功的擺脫馬列教條,實行民主,不過要真正走向坦途,看來還是只能靠「後強人時代」的強人總統普京。
普京再改革之路的當務之急——處理政府內盤根錯節的「財經集團」,如財政部、俄羅斯聯邦糧稅局以及經濟部。解決之道有二:一是2002年10月「反壟斷政策部」提出的:將稅務改革完全劃歸經濟部負責,財政部及俄羅斯聯邦糧稅局只管策略及預算方面的討論工作。二是合併財政部及俄羅斯聯邦糧稅局,成為直屬總統的行政部門。
上述問題方興未艾,更加滋蔓難圖的還是貪污問題,俄國《行家》雜誌指出其烏煙瘴氣的地步幾乎可用「遍地腥羶,滿街狼犬」來形容。普京如何改革政府內的「財經集團」,目前尚不明朗,但這項利多於弊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也許在最近幾個月就有下文。
務實精神贏得選民支持
根據俄國《權力》雜誌所做的調查,相較於葉爾欽時代,認為在普京三年任期中生活獲得改善的比例自47%下降至32%;而認為生活較三年前更不如的則從13%驟升至30%。超過20%的受訪者認為,普京在公共衛生、教育、科技發展、農業經濟以及全民安全的行動都極為消極;只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普京在內政上的表現相當成功。不過,在對車臣的政策上則極不得民心。
若因此妄下斷語,膚淺地推論普京已然過氣就大錯特錯。
同一調查中,俄國人民對普京的支持度卻也始終維持在八成左右(頁62表),要如何解釋這樣奇怪的現象?也許是俄國老百姓將普京與他的政策區分開來了,因為普京是極富個人魅力的政治人物:既不屬右派,也不屬左派;支持民主,但與自由派又不全然相同;在經濟上主張寬鬆和自由,卻強調國家至上。
因此,普京在政治上傾向國家主義,在思想和道德上屬於保守主義,外交政策上奉行現實主義,雖在經濟上採自由主義,但絕不背離國家利益。
從現實面來看,普京執政三年來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精神,淡化「主義」色彩,以解決問題為標的,以俄羅斯現實為軸心,包容各種思想。因此,呈現出與古往今來俄國政治人物迥然不同的色彩,而受到絕大多數人的愛戴,甚至還出現視普京為未來擇偶標準的流行歌曲,可以說,在當下的俄國「大丈夫當如是也」。
三年,一千多個日子,普京以實證展現新的觀念——經濟發展與改革,不必要犧牲民主。儘管俄國還存在許多問題,不過一般認為,現階段的俄國唯有靠普京才能夠凝聚全國人民的共識,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