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民營與公營平起平坐

陸德明
user

陸德明

2003-04-01

瀏覽數 15,150+

民營與公營平起平坐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4月號雜誌 第202期遠見雜誌

大陸五年舉辦一次的黨代會,是決定大政方針的一個戰略性會議,一般最少管五年,繼而延續到十年、十五年的政策方向。

本次十六大的主題是發展。鄧小平說,「發展是硬道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就牢牢把握這條主線。未來五年至二十年,大陸要動員所有的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就是讓國民平均所得達到3000~5000美元。

三大經濟發展趨勢

從經濟來說,未來五到十年有幾個發展趨勢:民營化、國際化與城市化。

首先是民營化的改革趨向。民營化有三種形式。第一是非公有企業的發展,包括個體戶、私有經濟及各種各樣的合夥、家族企業,這在十六大之前已經很多,未來將成長得更快。

第二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在十六大報告書中表示,國有企業按照戰略調整的思路,政府僅保持部分國計民生與自然壟斷的行業,一般競爭性的製造業、服務業領域,基本上政府都準備退出,交給民間。

第三是透過中外合資的方式,讓更多外資進入大陸,除了獨資成立的企業之外,也允許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容許持股之外,也有可能控股。

第二個趨勢是城市化。中國大陸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毛額(GDP)50%,與服務業加起來約占70%~80%。工業化程度雖高,但是城市化程度卻很低。

中國大陸城市人口占總人口30%,有70%是農村人口。美國目前城市人口占98%,農村人口只占2%。今日中國的城鄉水平,相當於一百六十年前的美國。

城市化落後,阻礙制約了工業化的深入。十六大提出要創建新工業化,通過資訊科技的帶動,提升工業化的發展。但是新工業化,需要基本城市化的依託與配套,如果大部分的人民都在農村,工業化很難升級。

推動城市化以後,未來五到二十年,中國城市的數量會成倍增長。而現有的六百六十四個城市空間,將會不夠居住,於是城市數量與空間都會大量增長。

第三個趨勢是國際化。中國大陸有機會成為世界上商務成本最低的製造基地,甚至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工廠。大陸前二十年改革開放,基本上是請外資、企業、技術、產品走進來,現在更鼓勵大陸的企業走出去,去國外融資、投資、經營,不僅是產品走出去,人才、資本、企業都要走出去。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未來五至十年的主流。

世界工廠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階段的轉移。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靠輕紡工業,成為全球製造中心;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以電力為主導的重工業時期,英國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二次大戰之後,日本與西德成為另一個製造中心,以生產電子消費產品與精密儀器,獨步全球。最近十幾年,台商參與美國的全球分工體系,帶動海峽兩岸,成為新的製造業中心,以生產資訊科技硬體為主。

台商掌握了行銷,大陸則主攻製造。

中國大陸勞動力成本低,如果發揮這種優勢,大量引進國外資本,並鼓勵企業走到海外,兩相融合後,五到十年內,大陸將成為國際化的製造業中心,沿海地區會是勞工密集性產品的世界工廠。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相對投資環境退步,中國卻在優化,2002年中國大陸取代美國變成全球最大的引資國,今年由於美國軍事政治的影響,中國還會是最大的引資國。

民營經濟成發展主流

十六大是在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人均收入已經翻了兩番(四倍)之後,啟動鄧小平的第三步決策,在2000年~2020年之間,國民平均所得還要再翻四倍,到2050年達中等發達狀態,也就是接近現在港台的生活水平。

十六大文件中指出,「毫不動搖堅持公有主義為主體,同時要毫不動搖堅持非公有經濟的發展,」首次把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兩者看成是等同的地位。所謂非公有經濟,就是民營經濟。

封閉的年代,我們把民營企業家當做資本主義的尾巴,是要改革的對象﹔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突破,就是承認民營經濟是社會的補充;十四大之後,把民營經濟當做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十六大以後,民營經濟與公有經濟則已經平起平坐。在未來,民營經濟則會超過公有經濟,成為發展的主流。

三通,將帶動另一波登陸潮,在兩岸經貿方面,三通的直接效應是台商通商成本降低,間接效應是顯示兩岸的政策鬆綁。

實際上,三通是意識上的變革,如果台灣領導人同意三通,這表明,台灣的兩岸政策會放鬆。

若兩岸三通,將會帶動另一波的台商登陸潮,而這波登陸的台商是真正台灣企業中的精華,大多是製造業的龍頭、金融服務業的領軍企業。

台灣當局強調根留台灣,擔心經濟被大陸掐死,其實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台灣製造業較強。問題是,在經濟巨人旁邊想獨立發展,長期來看是不太可能的。

兩岸經濟應是互助發展,才能雙贏互利。若應用大陸的製造業優勢,發揮台灣行銷樞紐的地位,台灣會成為世界的製造業龍頭。(季欣麟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