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南柯!
讀了貴刊第二○一期「南科的機會與挑戰」一文,心中非常非常地失望和感慨。
隨著產業轉型,高科技產業已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最具競爭力的一支勁旅,而其中「竹科」所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沒,似乎「竹科」已和「高科技產業」互為代名詞了。
而在快速產業發展的現在,在台灣另闢一塊新的科學園區,以擴張現有產業規模,勢在必行。
已經開發多年,而且也已上路的「南科」,似乎就是另一個充滿希望的明日「竹科」。在北台灣的竹科會面臨沒水可用的窘境,更何況在南台灣,必然是無法倖免的。
另一個重要的條件是交通。貴刊二○一期報導,曾邀集各方學者及官員研討南科發展要素,其中最近引來熱烈討論的議題:台南國際機場興建問題,幾乎眾口一致地指出台南國際機場的必然性。
讀畢該篇報導,一方面心中十分恐慌,另一方面也慶幸該場座談會的學者、官員們不是做最後決策的人。
試想,為了一個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南科,花了大筆的公帑,大量地將現有自然地形加以開發,改變了自然環境,為的只是一週幾班的貨運班機,而服務對象卻只是一小部分南科的廠商,這樣會不會太奢侈了?
台南國際機場難道就勢在必行了嗎?
似乎所有贊成的人都一廂情願,完全沒有考量對於這樣的需求,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呢?試想,將來如果台灣要開發第三處的科學園區,例如在中部,是不是也要照樣辦理,再興建一座國際機場,所持的理由就僅是「貨物一定要在距離機場一小時內可送達處才有國際競爭力」?(請見二○一期頁171蘇縣長發言)如果台灣的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在其他的各縣市都開闢了新的園區,那要如何處理貨運物流的問題呢?
別忘了,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討論在七股建機場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
黑面琵鷺的棲地就在機場預定地南側不遠處,也就是飛機起降的必經航道,誰能保證在噴射機起降時的噪音和空氣污染,不會影響到每年來渡冬的候鳥們,甚至可能讓這群稀有的遠方訪客,從此不再過境台灣了嗎?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屆時就算把機場給拆了,也喚不回這群瀕臨絕種的保育資產呀!
在我們振振有詞為了生態而拒絕濱南開發案之時,為什麼又在鄰近的七股要求另一個影響範圍更大的國際機場呢?
台灣的自然資源非常有限,加上地狹人稠,實在不可以輕乎大自然的力量;近年來不斷地見到自然反撲的現象,最後受害的還是自己。
在人為開發之前的評估非常地重要,以往都是以投資和收益做為考量的指標,就像在天平的兩側放上了各代表投資和收益資金量的砝碼,看向那一方傾斜,就代表那一方獲勝。
現在對於台南國際機場的議題也是一樣的方法,但是放在天平兩側的,就不再是投資和收益的資金了,而是分別代表對自然的破壞和我們必須付出的所有代價,這才能真正地反應出開發「成本」。單純地將「提升競爭力」放在一切議題之前,似乎扣上了這個口號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答案,那麼最後所有台灣人民得到的,將是一個堆滿錢的荒島!
台北縣新店 商嘉瑞
邯鄲學步
二○○期《遠見》以教育為主題,可說是切中時弊!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大業,如今卻一國三公,莫衷一是!新政府執政已近三年,但是卻並不比「出頭天」以前的「外來政權」高明到哪裡去!
行政院長游錫?趕鴨子上架的秀了一句鄉土味十足的「Happy New Year」之後豪興大發,要十年內讓英文成為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先不論這充滿石敬塘論調的媚美言論是如何不堪,也許游院長日理萬機,又要參加走春而不知道如今學生國文水平低落,錯別字已達荒腔走板的地步。
國語或其他母語、方言尚且學不好,又何況英語呢?並不是英語不重要,但再重要也不可成為我國的官方語言啊!我國與非洲或瑞士那些以數種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背景南轅北轍,若政府首長如此信口開河,只怕兩千多年前燕國孩童邯鄲學步,卻爬著回國的故事,將在台灣上演!
台北縣泰山鄉 張秋林
人民的心聲
執政黨所提出200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和500億擴大建設方案,應與國家重要建設公共工程聯動,如台北至中正機場捷運工程。如此方能有助於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以期減少失業率,治標和治本兼顧。
扁政府執政三年多,尚未聞有任何重大工程興建與成果,在財政困難之際,更不應浪費公帑。反之在野黨亦應提出前瞻性的及有建設性的法案:如160億老人津貼,誠然為選票考量,理應鎖定在專款專用,做為廣建鄉村醫療網和社區安養中心建設基金,使「禮運大同篇」的理想能實踐於今日!
台北市景美 林福源
閱讀所創造的「乘數」效果
在經濟萎靡的當下,「閱讀」是提升視野、強化心靈的根本藥方。審視目前社會上的成功典範人物,沒有一個人不具有長久的閱讀習慣,閱讀對於個人競爭力的提升,有明顯的因果關係。
面臨失業的人,已無投資自己的資源。公共圖書館更能夠平衡城鄉閱讀差距,保障國民資訊取得平等。但自從精省四年以來,因為主管機關不明確,公共圖書館一直沒有被編列預算,甚至連水電費都繳不出,如何能提供廣大失業群眾最即時的知識需求?
購書與擴大就業,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購書」產生的不只是國民生產毛額,更可能因為提升待業者的競爭力,安定待業者的人心,為社會創造了更大的人力資本。在立委大肆批評文建會的購書預算後,社會各界應有更大空間,認真討論「閱讀」是否是一種教人釣魚的方法。
文化工作者 明日之風
善用英文教學的資源
政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促進邁入國際社會,積極提倡全民學習英語,理念尚佳。然而,如何形成學習環境,以最低的成本、較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成效,需要卓越的教育政策和手段做配套。
提倡全民學習英語,就要促使家庭、學校、社會於生活工作中用英語溝通。尤其善用媒體、資訊網路,如教育廣播電台。公視,除英語教學、新聞外,增些親子英語節目、用英語播音,都可以促進全民學習英語的機會。
台灣師範大學與年代電通公司攜手合作,建立「台師大年代數位學苑」,設三百多個衛星互動學習中心,還有教育部與年代攝影棚為偏遠及離島地區合辦的「魔速英語夏令營」,透過衛星,即時傳到全國五十七所小學,採用遠距教學方式,補救數位落差的學校。
如果教育部依需要增加衛星網路,挪用部分聘外籍教師經費,增加學校設備及製作CD或DVD免費發給學生學習,比聘外國教師更為有效。尤其有些外國教師不諳中文及我國文化,學生過早跟其學習語言,會影響對國家及文化的任同。我有六點看法︰
一、檢討視導我國各級學校英文教學。
二、策訂後十年英文教學計畫及設備。
三、檢討與促進英文師資之培育,每年選拔英文教師四十人,出國研究深造。
四、去設有英語系所的大專院校參訪,改進其教學。
五、每月出版《英文教學通訊》提供英文教學方法。
六、協助其他單位的工作、英文教學及研究討論會。
高雄鳳山 旋京藩
與英飛凌博奕
貴刊3月號「英飛凌為何放棄茂德?」,內容詳盡地描述了英飛凌和茂德產生衝突的原因、經過及結果影響分析。這件事當然很難去論斷誰對誰錯,筆者認為這個事件對台灣的許多公司來說最大的啟示應該是公司本身沒有掌握關鍵技術,在尋求外國之技術合作授權及技術移轉時,雙方可能因為某些問題產生爭議,演變成最後選擇分道揚鑣。
台灣的DRAM廠幾乎都是尋求日本、德國及美國的技術移轉及授權,本身在技術研發能力上趕不上他們(為何韓國三星電子能,台灣卻不能?)。因此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台灣公司就是屬於比較被動的角色,因為技術主導權在外國人手上,所以外國人有權力(power)來選擇要和那家公司進行合作及技術移轉,具有主導的能力。而台灣號稱高科技的這些半導體廠商只不過是花大錢向國外廠商買昂貴的半導體生產設備,然後再依照技術移轉來進行生產,再不就是進行些製程改善罷了。
當然這次雙方的衝突並不完全因為英飛凌故意拿翹,但難保下次不會發生國外技術原廠以技術來做為要脅公司的手段,因此如果技術不是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上,就不用擔心會發生這種情形。
台灣的廠商不要沈浸在量產能力的美夢當中,設法掌握關鍵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台北市內湖 林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