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郊外一個叫宜興埠的小鎮上,溫家胡同八號院裡,至今埋著溫家寶出生時的胎盤,其出生地的老鄉親們現在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溫氏一家人。家鄉人那種驕傲又焦灼的矛盾心情,隱含著對溫家寶可望而不可即的期待。
溫家寶的中學時代,是在天津最好的中等學校南開中學度過的。
南開中學的輝煌歷史,在中國絕無僅有。它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後培養了兩個總理:一個是周恩來,而另一個則是溫家寶。
此外,它還培養了一個副總理鄒家華,兩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吳階平、林楓,五個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昆侖、屈武、孫孚凌、萬國權、朱光亞。除了政界,它的芬芳桃李,更是在中國科技界和文化界廣為覆蓋,其中以周光召、朱光亞為代表的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近五十名,曹禺、老舍為代表的文化界著名人士數十名等等。
緣起:由地礦專長挺進到中南海
溫家寶1960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礦產系,專業是地質測量和找礦。
那個年代,地質學家的作用在中國非常突出。1959年,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大慶油田,剛剛在松遼盆地打出工業油流,由此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成為劃時代的壯舉。在共產黨大歌大頌這個壯舉的同時,身懷抱負的十七歲溫家寶,其體內的血能不熱嗎?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極弱的地質力量,曾經憂心地指出,「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為此,毛澤東為一位留俄學習找礦專業的中國留學生題寫的「開發礦業」,竟成了中國礦業高舉的一面旗幟。開發礦業,成為當時中國經濟建設中政治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優先發展領域。
溫家寶在大學度過八年時光,其中五年大學生活,三年研究生生活。這八年時間裡,共有十六個寒暑假,他經常跑野外,正如他所言「許多假期在農村度過」。此外,加上他1968年畢業分配到甘肅,十多年在野外測量找礦,其間與中國農村的接觸,的確非常非常之多。這樣的經歷,對他日後在中央主管農村工作,也有著相當的助益。
若是要論瞭解中國的農村,毫無疑問地,國務院裡非溫家寶莫屬。
1983年,溫家寶正式出任地礦部副部長。
溫家寶當地礦部副部長後,開局頗為理想,很快站穩了腳跟。但僅僅兩年,他便離開了為之奮鬥二十多年(如果算上大學期間的實習歲月)的地礦事業,身不由已地轉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
溫家寶在這個崗位上謹言慎行,埋頭苦幹、任勞任怨成了他最大的本分。
溫家寶是個頗有城府的人,他在中央辦公廳主任的位置上先後服務過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三位中共最高領導人,無論政壇峰頂如何更換「大王旗」,但溫家寶卻能巋然不動。成為中南海核心圈子裡周旋的不倒翁,真是令人稱奇。他的這一超常功夫曾讓很多人費心思猜謎,結果各得其解或不得其解。
朱鎔基在國務院年輕的副總理中以及政界其他領域的潛力人物中,慧眼獨識溫家寶,應有其深切的含意:溫家寶接班,朱鎔基最放心。
在朱鎔基的眼裡,恐怕唯有溫家寶才能夠撐得起中國這艘經濟航空母艦的舵。溫家寶做副手的這五年,表現出思維縝密,遇事冷靜,做事穩健,處變不驚,當斷能斷的特質。而且溫家寶善於化解各種矛盾,長於整合各方力量,慣於運用以柔克剛的調節手法,具有統攬全局的潛力。
溫家寶脫穎而出的成功祕訣在於善於抓住機遇,也很會以謀制勝。
政壇奠基:九八抗洪救災建奇功
1998年夏,長江第五次洪峰向湖北荊州洶湧逼近時,溫家寶正站在濁浪拍岸的長江大堤上,以儒將之身指揮著百萬軍民抗擊洪峰對長江堤壩一輪又一輪的攻擊。
8月16日,長江第六次洪峰襲來,荊江河段水位不斷上漲。當晚九點,大水以石破天驚之勢突破分洪底線——四十五米。
湖北要求分洪。
溫家寶飛抵荊州後,現場緊急部署決斷。
到底要不要炸壩分洪?溫家寶此刻必須做出最後的決斷。十天前朱鎔基曾在湖北宣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已決定,把分洪的「核按鈕」交給防總總指揮溫家寶。
需知,1954年荊州的分洪,曾經使上百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被水淹過的田地多年翻不過身。分洪是最後別無選擇的選擇。
溫家寶深思熟慮過後,果斷地做出抉擇:嚴防死守,爭渡險關!
在場的所有人,都替溫家寶捏把汗:不分洪,一旦決堤,怎麼辦?
經過護堤大軍艱苦卓絕的奮鬥,大洪水終於退下。
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裡出現的一組鏡頭:朱鎔基趕赴危急的湖北時,下了飛機就與帶隊在當地救險的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龔谷成將軍緊緊擁抱在一起,朱鎔基臉上滿是激動,眼中含著淚水。這鏡頭儼然成了一種定格,給中國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溫家寶治水,雖然無法同大禹治水的故事相比,但最終的結果卻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他其後成了朱鎔基的繼承人。據知情者說,溫家寶能當上總理,其中有許多因素構成,但他在九八大洪水中的功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98抗洪救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軍隊為抵禦自然災害而動用兵力、裝備最多的軍事救災行動。洪水給災區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到當年的8月22日,全國有二.二三億人受災,倒塌房屋四百九十七萬間,受災面積三.一八億畝,成災面積一.九六億畝。各地估報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人民幣。
任內主要挑戰:西部大開發、反腐敗、金融改革
十四年大西北的生活經歷,讓胡錦濤與溫家寶有了比其他中國領導人更多的對貧窮的切身體驗,也更多了幾分對中國經濟落後地區的瞭解。相對溫家寶而言,胡錦濤還有在西部地區貴州和西藏主政的經驗。從情理上講,他們比別人更加關注落後的西部。
溫家寶把西部大開發看作是國家為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擴大內需,加快經濟增長的一項重大舉措。
他的觀點是,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堅決制止過度過濫掠奪性地開發各種資源,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要採取具體扎實的措施,加快西部地區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把科學技術的強大能量和科技人員的潛在能力釋放出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東部地區應積極為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資金、技術、人才、資訊、管理等方面的支援,並通過產業轉移和協作,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
中國的傳媒,幾乎天天都在報導腐敗問題。有趣的現象是,中國傳媒原始揭發腐敗案件占極少數,大量則是報導官方結案後的腐敗案例。
中國反腐敗的根本問題,是要解決黨大於法、人治大於法治的問題。腐敗的問題僅是治標不是辦法,必須從治本的地方入手。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搞法制化、民主化,沒有獨立的監督機制,黨大於法、人治大於法制的問題則難以解決,因而腐敗的問題也難以解決。
當繼任者溫家寶從朱鎔基手中接過總理的接力棒時,他也同時接過了一個燙手的山芋。他不僅要努力做到超過前任的輝煌,而且要竭力解決前任未竟的事業。其中一個擺在他面前的棘手難題是,怎樣才能在反腐敗的問題上做得更好,以儘可能快地獲得民眾的支援和好評?
溫家寶任上,中國會否走上私有化之路?這是國內國外許多人都在關心的問題。
有識之士指出,事實上這是一條必經之路,中國正朝著那個方向默默走著。
公有制被中國視作社會主義的基礎,如果公有制「皮之不存」,社會主義「毛將焉附」?現在非國有經濟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超過國有經濟,非國有經濟對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達63%,但中國由「公有制」轉向「私有化」,卻仍然難乎其難。
溫家寶是講究實際的人,他看問題和做事情,長於觸及實質。為此,在「私有化」的問題上,溫家寶也應該會採取實際的態度。但是「私有化」這三個字非常複雜,絕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所以最後「私有化」能不能從溫家寶口中公開說出,還要取決於「胡溫體制」(政治胡、經濟溫)的聯合作用。這種作用的穿透性非常大,所以也是非常艱苦的。
有識之士斷言,要使中國經濟健康持久地發展,只有走「私有化」之路,別無選擇。
截止1999年底,中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超過25%,相當於國有銀行資本金的四倍多。而根據經濟學家樊鋼的有關計算,目前除了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外,如果再加上從銀行轉到資產管理公司的1300億元資產,中國的呆壞帳總額大約已占到國內生產毛額的40%。如此高的呆壞帳,怎不令人擔心風吹草動後可能爆發的金融危機。
過去由朱鎔基一手領導的中央金融工委的工作,已全權移交到溫家寶手中操作。溫家寶領導的中央金融安全領導小組,將在金融改革方面下足功夫,力促金融改革上個台階。根據現實需要以及溫家寶的領導作風,今年及以後的金融改革是個看點。
官方傳出的消息是,2003年中國政府將取消一切限制企業和社會投資的不合理規定,在市場准入、土地使用、信用貸款、上市融資、稅收、進出口等各方面,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實行同等待遇。此外,凡是對外資開放的領域,內資也均可進入。
行家分析,溫家寶治下的中國經濟,2003年不過是打基礎,真正發酵的年份應該是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