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在國內證券巿場上突然捲起一陣所謂「中國概念股」的旋風,幾乎完全奪走了過去十年來「電子股」的燦爛光彩,儼然成為股巿的主流之一。所謂「中國概念股」,主要指較早進入中國大陸的台資企業,經歷多年的艱辛經營之後,終於在業績上獲得突出表現,如中華汽車、正新輪胎、美利達自行車等。
如果說,有「中國概念股」的話,是否也可能有「台灣概念股」呢?首先,在這裡給予這種「台概股」的定義,應該是指這種企業之優勢,乃結合了台灣的地緣條件,正如同中概股是建立在大陸的優勢條件一樣。
過去的風光產業不算台概股
廣義言之,依台灣過去五十年經濟發展的歷程,似乎在不同階段就出現合乎上述定義的「台概股」,這包括了早期的農產加工產品,如洋菇、蘆筍罐頭,其後的紡織品和自行車等工業品,再到近年來的個人和筆記型電腦之類,以及目前的半導體代工,這些產品在世界上也都曾經居於領先地位,各領風騷一段時間。
但是,嚴格言之,他們不算真正的「台概股」,他們只算過客;隨著世界上其他地區的興起,能夠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他們只好別無選擇地遷地為良,將他們在台灣留下的舞台,讓其他產業進駐,君不見二十年——甚至十年——前號稱世界第一的許多台灣產品而今安在?從這觀點而言,台灣只是他們的一時舞台而已。
在全球化趨勢下,許多產業逐水草而居,是很自然的趨勢,台灣過去四、五十年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能夠在不同階段,配合國際潮流,引入和推動不同產業。
目前政府和民間積極推動奈米和生物科技產業,即係著眼發掘屬於台灣下一階段的主力產業。沿續過去的發展軌跡和經驗,這無疑也是一個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但是,這類產業仍舊不能算是真正的台灣概念股。
另一類可能的台概股,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從事建設的產業,例如公共建設或造林之類,這些投資活動和地點是分不開的。如果說,前面所說的產業是利用這一地區所能提供的優勢條件的話,這一類活動乃是為了創造這一地區的優勢條件,譬如政府在1970年代所從事的十大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奠定台灣在過去二十年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問題在於,一方面這類活動是屬於台灣在國際競爭上的上游,有待衍生的產業活動予以發揮和利用;在另一方面,這類活動未必是經常性的,其本身不足以帶動一個經濟的持續發展。
因此,真正的台概股,應該屬於具有下面幾種特性的產業。
首先,其優勢條件和台灣的優勢條件是密不可分的,非世界上其他地區所能取代,因此不至於隨著環境條件變更而外移。其次,他們可以直接產生收益,並且是持續不斷的。第三,最好的話,這些產業還可以產生衍生效果,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根據上述標準,我們將排除幾種產業在台概股之外。首先,依靠原物料和勞動力的產業,固然在早期他們曾經給予台灣產業某些競爭優勢,但是目前以及可見將來,台灣是不可能在這些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其次,一般製造業,甚至包括這幾年來炙手可熱的電子業,他們也可能像過去的自行車業和紡織業一樣成為過客;第三,基本建設或營建業,他們不可能外移,也可能帶動一時的景氣,有其短期之功能與吸引力,但是也容易有起伏不定的弱點。
基本優勢包含自然和人文層次
嚴格說來,真正的台概股,應該是和台灣不可取代的基本優勢條件相結合的產業。這種基本優勢條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自然層次,例如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風光;一是人文層次,例如歷史文化、民情風俗、社會結構、人文素養之類。這些優勢條件——如果存在的話——是具有獨特性的,而且不可能外移的。例如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義大利、瑞士、西班牙,乃至於紐澳等等,其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中,有相當重要部分,就是和上述優勢有密切關係。
顯然地,台灣擁有某些基本優勢條件。譬如在自然條件方面,以台灣所處適中的地理位置,溫煦的氣候,美麗的海洋和山谷風光,有其特色可言;在人文條件方面,台灣過去多元的歷史背景,保有的文化遺產,也是非常多彩多姿的。如果一個產業能夠利用這些優勢條件,做為其「核心資源」,並轉變為其「核心競爭力」,則這種產業才是真正的「台灣概念股」。政府近日所極力推動的觀光事業,似乎就是這麼一種產業,而《遠見》雜誌在2002年12月號中所提出的「文化產業」更完全符合這種產業的條件。
不過,在此必須強調的,藉由這些條件以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他們可能是必要條件,卻未必是充分條件。中間所需要的,乃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價值創造」過程,尤其這種過程所需要的,不是資金和能力,而是眼光、創意和魄力的引導;組織和經營的執行能力;政府政策和法令的支持與配合;還有整個社會的觀念和行為水準的提升。能否做到這些,應該才是決定我們能否發展有真正的「台灣概念股」的關鍵要素。
換句話說,未來的台灣概念股,不是僅僅靠吃苦耐勞的美德,不是靠克勤克儉的降低成本,也不是靠投入大量資金和硬體建設。而是應該建立在具有前瞻眼光、全球胸襟、現代知識和高度人文素養的社會等條件上。事實上,當這種產業蔚然成形的時候,也正是台灣真正邁入現代社會的時候。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遠東管理講座教授、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