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從容中道的教改
多元入學方案,立意甚佳,學生可免一試定終身之困,而且可以適才、適師、適性入學,然而因宣導不周,未獲社會認知與同意,且配合未做好,就驟然實施,以致問題叢生。
統整教材與協同教學,更是破天荒的教育「九二一」大地震。
我們第一線的教師都希望教改,能與世界各國接軌、並駕齊驅,但光模仿外國人的皮毛是不適合的。所以統整教材,在未審定、試教、確認有較好的效果之前,仍採分科教學為宜。
協同教學則應請各師範院校及有教育學程的大學,儘速開設七大領域融入六大議題的教學研究班,同時參考七大領域,開設相關系所及課程,培育專業的教師。
九年一貫課程七大領域的語文教學,也是爭論之一。本土語言是國家文化的根源、日常生活的工具、個人情意的表達。可惜高中多元入學考試不考作文,作文教學不但教導學生語文及文字表情達意,還促進組織、判斷能力,甚至增進個人志節砥礪、人文關懷、愛鄉愛國情操。
另外,學習外國語言要有生活實用的環境(如新加坡),每週只上一、兩節課,成就有限,學不到流利的英語。職是之故,提倡全民英語是最好學習的方式。
教育改革理念是正確的,而且是邁進國際社會的大道,如有周詳的計畫、嚴密的配套、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發生這麼多問題。教育部應採企業管理PDCA模式推動教改:首先做好周詳的計畫(Plan),然後測驗計畫的可行性(Do),徵求各方意見加以檢討(Check),嚴格修正計畫認真督導執行(Action)。如果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也參酌這樣循序漸進實施,我們教改的前程,將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鳳山 旋京藩
揠苗助長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表示,「教育不是填鴨,而是引爆一個火花。」換言之,好的教育內涵應該是對學習者有意義,能夠理解,才能因此產生「教化」的作用。國際知名教育學者古德曼(Ken Goodman)根據其幾十年研究成果也指出,閱讀是一個嘗試理解、建構意義的過程。目前的兒童讀經運動,與此完全背道而馳,因其基本理論是:不懂沒關係,先背下來再說。如果這不是填鴨,什麼才是填鴨教育?
兒童讀經運動的推手王財貴教授說,「經書深奧難懂,(兒童應先誦後背),不要勉強要求理解。」換言之,不懂沒關係,背就是了。在此,我們看到了「科學知識」與「個人意見」的衝突。古德曼教授講的是有科學根據的現代知識;王財貴的理論只是以經典之名美化填鴨之事實。「先誦後背,只記憶不講解,孩子若誦讀一百遍仍背不起來,就別再勉強。」(見《聯合報》91.12.2)哇,好體貼喔,九十九遍還記不起來的話,還要再誦讀一遍才可放棄。這不是個人意見,是什麼?問題是:依照王財貴建議的經典系列《大學》背不起來,是否該試老子、莊子?背老子《道德經》背到哭,是否該試《易經》與佛經?什麼時候小朋友才可以自由「悅讀」,看自己看得懂的書,有興趣、有意義的書?別忘了,小朋友還得上英文、補英文,外加鄉土語言。喔,對了,還有通用拼音!
「教育即生活。」(杜威)「老師叫你背,你就背。不需要理解。」這就是我們要教導孩子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嗎?「服從權威,不用講道理,不用追求意義。不懂沒關係。」這是哪門子的教改?教育局,你在哪裡?
更何況,認為小朋友看書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建構意義,「我叫你背,你就背,」這種態度就是不尊重正在學習成長的幼小心靈,也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現。
南海之帝敏捷與北海之帝有為,為報中央之帝渾沌之德,決定為其開竅,「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提倡兒童讀經運動,或許可謂敏捷有為,卻未見違反自然之道的後遺症。對於孔孟老莊的智慧,我看,咱們大人還是自己先好好的思索一番吧!
台中市 吳慶學
不計成本的學習
二十一世紀需要的人才,知識豐富且懂得終身不斷學習;除了有好學歷之外,更有誠信的道德能力;能善用語文表達自己並達成目標;懂得向前輩看齊並仿效;能一人獨立完成分內的事,又能與團隊達到高效率工作。要完成這些特質,新世代必須建立以下「不計成本的學習」的觀念。
一、態度決定優劣——太多的人只希望自己或子女聰明,卻不知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與良好的態度。良好又正確的態度是:面對傳播美好知識的人能有種好奇而嚮往的神態,能有種謙虛受教的敬意。
二、建立成熟、健康的閱讀習慣,培養優質語文能力——市面上太多知識垃圾,因此必須建立選擇讀物的眼光。學校的國語文教育應是最先得到重視的一環。透過教科書,宜求古典文字的多接觸,多理解甚至多背誦。沒有背誦就沒有記憶力,沒有屬於自己的知識。
三、提高運用時間的欲望——生活再忙,一定還有零碎的時間可利用。(一)先後次序不能倒置,一定要分先後。(二)要有心,才能呈現智慧。運用時間的方法固然重要,實踐的欲望、動力更重要,學會建立欲望與動力,提高對時間的敏感度才能有「夠用」的時間。
四、EQ(情緒智商)催化知識,成就智慧——EQ包括同理心、控制脾氣、適應力、解決人際關係問題、友善、尊重、瞭解並能表達感受、獨立、受人喜愛、毅力、仁慈。
台北 郭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