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戴爾電腦公司(Dell Computer)和捷威電腦(Gateway)2002年12月在美國各大電視頻道猛打廣告,原本的優惠只有免收運費而已。隔了一個月,戴爾竟然把配備液晶顯示器的高階桌上型電腦降到新台幣2萬5000元以下,捷威的促銷方式更激烈,只要買高階桌上型或筆記型,就送一台桌上型電腦。
戴爾與捷威不斷促銷以刺激買氣,代表了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科技產品市場仍然不見起色;加上美伊軍事衝突箭在弦上,許多科技公司根本不願意砸錢投資,包括英特爾、台積電、華邦電子都已經宣布削減今年資本支出,聯電的看法也很保守,從2002年8億美元砍到今年只剩下5億美元(表一),不到台積電的一半。
「許多科技公司CEO(執行長)都對2003年相當保守,甚至趨向悲觀,CEO對2003年樂觀的,可以說沒有……,簡單講,2003年的變數很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短短幾句話,道出了今年產業復甦的力道還是不明顯,頂多只有溫和成長而已。
即使美伊的情況得到解決,後續發展仍然很難評估。「美伊衝突的影響實在沒有辦法評估,半導體景氣會不會上來,最終還是要靠需求,」瑞銀華寶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董成康表示。
需求疲弱,產能閒置
由於電腦、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持續疲軟,台積電、聯電與對手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只好在售價方面給予更大折讓,藉以吸引客戶,不過還是沒有什麼改善。這個情況從客戶端可以看得出來,威盛電子排名台積電前五大客戶,威盛接單沒有增加,下給台積電的單子自然也少,威盛亞太區行銷市場總監鄭永健表示,「去年晶片組(用在電腦)價格殺得很兇,到了第三季大家對價格已經沒什麼反應了,因為需求不振嘛!至於今年會不會好轉,很難說。」
市場需求差,台積電、聯電動輒投資新台幣200億~300億元以上的廠房設備,也只能空著不用,以今年第一季來看,兩家公司估計產能利用率和前一季大致相當,維持在六成左右,這個數字隱含的意義對聯電而言,可能就是賺不了多少錢。「聯電將會盡力在第一季達到損益平衡,」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指出。
聯電去年第四季稅後淨利將近10億元,和前一季相比,衰退30%,已經連續兩季都是由處分聯發科等轉投資的股票貢獻大部分盈餘,真正本業獲利並不多。聯電獲利減少,競爭快速加劇是主要原因。
這一、兩年來中國大陸的晶圓廠不斷增加,除了中芯半導體、宏力半導體之外,日本恩益禧(NEC)和大陸當地合資的公司、上海貝嶺等等都已經生產8吋晶圓。生產線迅速開出,需求又沒有趕上來,自然重蹈半導體業的惡夢——產能過剩、殺價競爭。
所羅門美邦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估計,到了今年底,大陸的晶圓廠即將囊括全球7%~9%的產能,一年後上升到10%~12%。這些數字和現在相比,簡直是大幅成長,對台積電、聯電造成的威脅就更大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競爭不只來自大陸,幾乎遍布全世界。曹興誠說,「晶圓代工產能的供應者正在增加,美國、日本、歐洲、南韓、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到處都是,連台灣的力晶、南亞科技等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廠商也都跨足晶圓代工。」
黃金時期已成歷史
晶圓代工1996年~2000年快速成長,台積電、聯電全盛時期,毛利可以達到四成以上,等於每1億元營業收入就有4000萬元獲利。隨著這幾年來迅速成長,產業也開始出現停滯,台積電2000年毛利44.5%,去年掉到了32.3%;同期間內,聯電則是由51.1%大幅衰退至16.6%(表二),將來想要做到高獲利非常困難。「晶圓代工的高毛利時代已經過去,永遠不復返,」曹興誠指出。
張忠謀雖然不同意曹興誠的看法,可是半導體產業以往強勁的成長可能很難再見到。「產業長期成長恐怕只有10%,而不是過去的15%,」張忠謀指出。晶圓代工的成長速度雖然一向比整體半導體產業快,但是趨勢仍然向下。
面臨成長減緩,台積電希望在大陸的廠蓋好後,能夠儘快接到大陸廣大客戶的單子,張忠謀指出,台灣政府1月份初步核准台積電在上海松江工業區設廠,最快應該在明年下半年開始生產,2005年邁入量產,就可以帶來收益。
聯電則計畫透過和客戶策略聯盟,形成緊密的網路,讓雙方都能獲利。聯電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宣明智1月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任矽統科技董事長,就是聯電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