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9月10日申報轉讓7500張研華股票,正逢研華股價近400元的歷史高點,神操作大賺引起熱議。原來,這兩間曾為伙伴的台廠,是因核心策略變化,終究走向緣盡分手。
華碩深耕電競領域,如今是世界最大電競硬體廠商,研華則是全球工業電腦龍頭,以厚實技術與管理打遍全球。這兩家年年入選「台灣國際品牌價值」前五名的大企業,曾共同宣布「兩個華人品牌相互支持、攜手發展成兩個領域(電腦、工業電腦)的全球領導企業」的大夢,如今卻緣分走盡,和平分手。
「華碩是研華的大股東,我也期待華碩多跟研華共創」,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在今年2月法說會時,隔空向華碩喊話,但早在11年前,劉克振就如此呼籲,但終盼不到華碩、研華雙方的合作。
華碩今年2月投資工業電腦廠瑞傳,準備利用瑞傳台灣產能生產工業電腦、8月又宣布將自建工廠,但華碩身為研華大股東,合作上卻跳過了技術、產品線、在台產能俱佳的研華,更在今年9月宣布賣出研華持股7500張,雙方關係因此浮上檯面。
雙方換股合作,但為何從夥伴走向潛在競爭者?
早在2005年,華碩就看上研華的實力,宣布換股取得15%的研華股權,並宣布合資研碩,進軍工業電腦設計製造服務、手持電腦、主機板、伺服器,但因難度太高而告終,研碩後來併回研華。雙方往後合作,僅剩共同採購少數料件至今。
2010年華碩成立工業電腦子公司碩陽,研華董事長劉克振當時就曾呼籲「希望雙方還是共同合作,而非彼此競爭」,但雙方仍沒有商業合作,2016年研華則找上「沒血緣關係」的英業達合作。
直到2018年,曾拍板與研華合作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眼見AI、物聯網技術成熟,便親自下令成立「智慧物聯網事業群」。
據了解,施崇棠要求該事業群,要做就要做到「業界第一」。這當然包括要贏過第一名的研華,雙方也成為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一位知情人士道出關鍵,華碩(品牌)與瑞傳(代工廠)可以合作互補,更能靠華碩品牌知名度推進雙方發展,但研華往品牌方向發展,但品牌(華碩)與品牌(研華)合作,「需要考量的點,會比較多」,因此雙方後續並無進展。
研華:雙方沒合作,但華碩賣股非為美化財報
而針對雙方合作關係與華碩賣股事宜,11月3日研華法說會中,研華綜合經營管理總經理陳清熙指出,研華並沒有跟華碩在商業、研發上有合作,至於華碩賣股,則起因於研華股票流動性不足,加上外資法人對研華有高度興趣,董事長(劉克振)協調華碩是否能賣股,「看起來華碩有被說服成功」。
華碩賣在研華股價歷史高點,陳清熙則主動澄清華碩賣股因會計規則,並無法美化其財報,所以推測華碩動機應該是「內部有資金活用需求」,但具體細節,研華不便多過問。
雙方發展都不錯,劉克振:這樣也好
一位曾任職研華的業者指出,工業電腦重視客戶需求,是少量、多樣,長期商模,每個產品「Layout(電路布線)都要重拉,很辛苦」,但一般的電腦則是以Intel的設計規範再修正成數款電腦,重視銷量、迭代,雙方發展思維落差大。
而如今華碩、研華已成各自領域一方之霸,隨著研華成長,華碩也獲利豐厚(研華市值自當時已成長超過七倍)。如今華碩力拼電競、手機、工業電腦,研華則在硬體基礎之上,往軟體衝刺。
劉克振沒有出席本次研華法說會,但他在近期出席活動時透露,華碩、研華合作確實「沒有很成功」,共同採購「只有一點點」。劉克振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再度呼籲華碩與研華合作,僅提到雙方現在發展都不錯的話,「這樣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