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指選擇權 以小搏大

周華欣
user

周華欣

2003-12-15

瀏覽數 17,400+

台指選擇權 以小搏大
 

本文出自2004理財特刊

晚上八點鐘,統一期貨投顧還人聲鼎沸,近百人擠在數坪大的會議室裡,學習用選擇權把小錢變大錢。在統一期貨素有「戰將」之稱的協理洪守傑嘶啞著嗓子,台語投資口訣倒背如流:「看起買起,看落買落;看沒起就賣起,看沒落就賣落;看不起不落,就賣起又賣落……。」

三十五歲,從事數位攝影的鄧先生雖然聽不大懂,但將口訣細細記下。

說明會後,在業務小姐的熱心介紹下,鄧先生決定參加收費1萬2000元的交易簡訊服務。「選擇權以小搏大的特性,很能打動一般投資人,」他笑著說。

像鄧先生這樣懷抱致富夢的投資人,正快速增加中。

以加權指數為標的的「台指選擇權」2001年底才問市,交投熱絡下使選擇權日均量從2002年初的七百餘口,遽增到2003年9月的近十三萬口,更帶動期貨的開戶數翻了一倍,台指選擇權儼然是新金融商品中最亮眼的明星。「2004年再成長一倍絕對沒問題,」元大京華期貨總經理李文興信心十足的宣示。

簡單來說,選擇權是一種交易契約。

一般的投資是買賣現貨,但選擇權的交易標的卻是抽象的「權利」:在未來的某一特定日,以約定價格買進或賣出標的物的權利。

為了取得權利,買方得先付一筆「權利金」給賣方,而賣方既收了錢,便有義務按約定價格買進或賣出該標的物。此標的物可以是股票、債券、利率等金融商品,也可以是實物商品,例如石油、貴金屬、農產品等大宗物資。

選擇權的原始目的是為公司、法人提供避險,比如說,製造商擔心未來供應失調,獲得未來用固定價格購入原物料的權利;為避免股市下跌,券商常運用選擇權,取得未來出脫手上現股的機會。除了避險客,更有專門的「投機客」將選擇權搭配其他的金融工具,使用套利策略來獲利。

像選擇權這樣複雜的避險、套利的法人金融工具,為何能化身為台灣民眾的投資新寵?答案就在它的高槓桿特性。

不管你多看好某支上市股票,一天的最大漲幅也只有7%,使用融資的報酬率最多也是17%,但假使你操作台指選擇權得宜,用很少的資金可創造以倍數計的報酬。

人人付得起的交易成本,也是台股選擇權的魅力之一。台指選擇權一口的權利金從數千元起跳,手續費在期貨商競相殺價下,從每口100元落到66元,比起少說要萬把元的股票,與操作指數期貨數萬元至十幾萬保證金,相當適合子彈有限的小散戶。

一把押注、一夕致富?

台指選擇權很複雜,依不同的盤勢看法,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可是期貨商設計出簡單的下單系統,投資人只要從十來種盤勢中選出自己的看法,系統會自動建議適合的交易策略、契約與定價,並試算出風險及最大損益,讓一般人也能夠輕鬆下單。

在台灣,指數選擇權之能成功,還有先天的條件配合。

本地股市結構以散戶為主,大部分的人都有投資台股的玩票經驗,對於大盤有一定認識。更重要的是,期貨商將國人愛「賭一把」的天性摸得精透,巧妙地將台指選擇權包裝成玩樂透彩。儘管證期會怕誤導市場,已規定不能用樂透或類似名稱宣傳選擇權商品,但是「一把押注、一夕致富」號召,已深刻在民眾心中。

「這塊真的很可怕,玩過的人都會被『黏到』,」中信期貨董事長朱士廷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台指選擇權要怎麼操作?如果你看好指數會大漲,可付出權利金買進一個「買權」,並指定某個履約價(例:六千點)。如果契約到期時,結算價是六千兩百點,即可獲兩百點的獲利,相當於新台幣1萬元。當結算價小於履約價時,會損失當初支付的權利金。

延續上個例子,如果你認為市場會大跌,可付出權利金買進一個「賣權」,如果到期時結算價是五千八百點,即可獲利兩百點。但當結算價大於賣權履約價時,契約不履約,會損失權利金。

看好行情時買進買權、看空行情時買進賣權都只是基本撇步,買權、賣權還可以交叉搭配買進、賣出策略,依據不同的後市預期作靈活操作。不過,期貨商多鼓勵新手從買進入門,因為錯估行情時頂多賠掉權利金,下檔風險有限。

李文興還建議,買價外、近月份的選擇權也是小散戶趨吉避凶的祕訣。「價外」代表買權履約價大於指數目前的價格,因為未來的履約機會小,付出的權利金成本很小,一旦碰到行情急漲,選擇權的槓桿特性放大獲利倍數,「一次就很過癮,」李文興說。

他又指出,選擇權交易當月起連續三個月份,加上兩個季月,共有五個月份的契約可供交易,而近月份選擇權的交易量比較大,流動性風險比較少,指數行情也較容易預測。

散戶擔任「風險有限、希望無窮」的買方,的確有助於控管風險,但是背後也不是沒有代價。

擔任買方要賺大錢,一定要指數波動很大,可是市場一年能出現幾次大漲大跌?多半的時間都在盤整。買方如果要用少少的資金,來拚個無限獲利,大部分時間最好有賠錢的心理準備。

擔任選擇權賣方的法人、期貨商最多只能賺到權利金,交易時要繳交保證金,還得負擔「無限」的風險,看起來似乎很吃虧。可是,只要大盤不出現巨幅反轉,權利金就可安全落袋,賺錢的機會比較大。

「賣方賺錢的次數跟機率比較高,可是一次虧得多。買方虧損的次數會比較多,可是一次賺得很多。這兩個剛好是對作,」朱士廷解釋。

選擇權不是拿來玩的

現在選擇權熱起來,愈來愈多的投資人對「做莊」的賣方策略躍躍欲試。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部營運長陳凌鶴觀察,許多人可能作賣方一個月沒事,賺了一點錢,於是繼續作賣方,但有一天總會碰到慘痛的經驗。他打個傳神的比喻,「做賣方賺錢時像雞一點一點的吃米,賠錢時卻像大象一樣的瀉肚子。」

選擇權市場目前仍以散戶居多,未來外資的熱錢搶入台灣,會使得市場波動更大,而且專業法人股票、期貨、選擇權一起做,衍生性商品的操作將是影響大盤的重要力量,一般投資人根本摸不清全局。「散戶要知道,未來你們的對手是專業機構,做賣方要特別小心,」陳凌鶴警告。

「選擇權真的不是拿來玩的。你去看看英國霸菱銀行是怎麼被搞垮的?」服務券商的廖姓主管私下抱怨。霸菱1995年因為交易員李森(Nicholas Leeson)投機操作期貨及選擇權失利,捅下10億英鎊的呆帳,兩百多年歷史的老銀行因而宣告倒閉。前鑑不遠,只不過國內的選擇權投資人資金少、多站在買方,所以沒意識到選擇權的高風險特性。

如今選擇權戰火愈打愈熱,期貨商除了辦講座、打折扣、送名車,還動腦筋到結合借貸工具來刺激業績。像一家本來在第十名的本土期貨,2003年初推出「用信用卡投資選擇權」的專案,利用信用卡的動支功能,解決客戶買賣時帳戶餘款不足或保證金來不及回補的不便,使得選擇權業績蒸蒸日上,2003年上半年市占率衝上前五名。

「投資人使用『理財便利金』的單日預借金額已達數百萬元,投資人不需在交易帳戶準備交易保證金的便利性,已得到了認同……,」這家期貨商在新聞稿中宣稱。

享盡了便利,背後隱藏的卻是高負債風險,投資人一旦還不出錢,就要背負年利率19%的循環利息,「用高利息的融資投資高財務槓桿的選擇權,是全世界最危險的組合,」廖先生憂心地表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